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0-14
聚众扰乱医疗秩序行为的上升到立法层面进行刑法规制,凸显了立法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刑法虽不能解决医患冲突的根源问题,但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需要综合治理。
据报道,提请审议的刑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在修改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时,增加了致使“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形。这被普遍解读为“医闹”情节严重将入刑,成为此次修正的一大亮点。
难以调和的医患矛盾、日益激烈的医患冲突以及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得刑法必须作出回应,以保障最基本的医疗秩序。据报道,最近21天里,上海发生了7起医患冲突,导致5名医生和3名护士受伤。尽管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最高法、最高检等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定,严厉打击扰乱医疗秩序行为,但剧烈的医患冲突似乎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将聚众扰乱医疗秩序行为上升到立法层面进行刑法规制,更加凸显了立法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直接目的在于保障医院的公共秩序,为医生执业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同时也为其他患者提供安全的秩序环境。
“医闹”入刑基于保障秩序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震慑效应,避免更多的医患冲突走向非理性、有组织的暴力。在控制和稳定秩序的基础上,有可能促进医患之间展开理性对话,压制过激行为,将矛盾引向法律途径,以更为理性平和的方式化解。然而,刑法介入医患冲突时必须遵循法治原则和谦抑理性,不应轻易扩大规制范围。刑法并非解决医患关系的手段,不应将打击范围延伸至正常的维权行为。此外,刑法无法改变医患冲突的根源,因此“医闹”入刑重在治标,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需要综合治理。忽略背后的社会性问题,如不良的就医习惯、医生过于迷恋技术、医院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体制市场化造成的营利性驱动等,单纯依靠刑法的“末端”治理可能难以承受。
原文来源:**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