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10
在医疗纠纷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的精神和生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不仅关系到法制的严肃性和法律的正确实施,还关系到精神损害赔偿的社会效果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审判人员需要考虑一些相关因素,包括法定因素和酌定因素。
(1) 侵害人过错程度:侵害人的过错程度指的是侵权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如果侵权人是无意或无知地侵犯他人精神利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失,那么他应承担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相对较轻。相反,如果侵权人是故意或恶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造成同样严重的精神损失,那么他应支付更多的精神损害赔偿费。
(2) 侵权人是否获利:如果侵权人获得利益,那么受害人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失。侵权人获利的多少与受害人利益的损害程度成正比。
(3) 侵权行为的方式、场合和范围:侵犯精神利益的行为在不同方式、场合和范围内实施,会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产生影响。例如,在小范围内侵害他人精神权益与在单位或公共场所侵害他人精神权益相比,后者应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
(4) 受害人精神受损害的程度和后果:对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害应做出相应的赔偿数额,不能对所有受害人一视同仁。
(5) 侵权行为的社会后果和影响:不同的侵权行为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和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侵权行为造成的社会影响大或社会后果严重,应支付更多的赔偿。
(1) 当事人主体的类别:法人或其他组织作为侵权主体,其致人精神损害的后果比公民要严重,一般应支付更多的赔偿。但是,对于知名人士或新闻传播者致人精神损害的后果,虽然严重,但不能因此而支付更多的赔偿。
(2) 社会状况的影响:社会状况的各种因素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影响,可能会反映到精神损害赔偿数额上。例如,当前我国的物价不断上涨,因此在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赔偿数额应相应提高。
(3) 诉讼时当地的经济状况: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精神损害赔偿纠纷的解决也应因地制宜。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较低的赔偿数额可能足以平息纠纷;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同的纠纷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赔偿数额。
以上是关于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原则和考虑因素,这些原则和考虑因素只是司法实践的指导,并不是具体的数额。为了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可以在地区范围内制定一个统一的赔偿数额标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限额,从而形成一定地区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相对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