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3-10-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行政上诉程序中,除了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外,绝大多数案件均为二审终审。这意味着,一旦一个案件经过两级法院裁判后,不管当事人如何反对,该裁判仍将发生法律效力。然而,这种设置带来了一个问题,即一方当事人在一审后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作为终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裁判很可能改变一审裁判,对上诉人有利。而另一方当事人可能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希望上诉,但是程序已经到尽头,无路可寻。这导致了当事人的无休止的申诉和上访,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时,对一审所认定的事实有完全的审查并重新作出认定的权力。因此,二审法院的裁判是基于二审法官新认定的事实之上的。这可能导致二审裁判与一审裁判大相径庭。然而,尽管二审认定的事实是初次认定的,但当事人没有上诉的权利,使得二审裁判事实上成为了一审的终审。
一审法院审理的案件,二审法院可以通过二审程序予以纠正和监督,使一审法院的法官更能理性司法,审慎裁判。然而,尽管二审法院在法理上受到上级法院以及人大的监督,但这些监督都是宏观的监督,并且未经过程序化。这导致对二审法院的监督缺乏制度化。
任何法律设立都应体现法律程序的公正性。程序公正的评价标准之一是给予当事人的机会次数。如果只给予当事人一次机会,很难说程序是公正的。上诉审程序正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是当事人据以实现实体利益的保障法。
在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今天,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应注意保证程序公正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程序公正的目的,有必要设立三审终审的诉讼制度。三审终审制度指的是一个行政案件经过三级人民法院审理即发生法律效力的诉讼制度。三审终审的设立将有助于确保案件得到最公正的判决。
从司法实践来看,一审法院的判决只有少数当事人上诉,到了二审判决,再上诉的人数肯定比一审上诉的更少。真正走完三审终审程序的案件只占一审案件的极小比例。因此,即使多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也不会影响我国诉讼制度的整体效率与效益。而且,三审终审的上诉制度扩大了纠错机会,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的价值。
综上所述,设立三审终审的诉讼制度是解决我国行政上诉程序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案。通过增加一次上诉机会,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同时提高程序公正的实现。尽管只有极少数案件会走完三审终审程序,但这并不会影响整体的诉讼效率与效益。因此,建议在行政诉讼法中设立三审终审制度,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