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10-08
目前,在中级人民法院民事诉讼中,回避申请权的告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阶段。一种是在开庭之前,通过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向各方当事人进行告知;另一种是在开庭时,法庭向当事人宣布其享有回避申请权,并询问是否申请,并将其记录在卷。然而,目前《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关于回避的内容非常有限,而开庭前的询问也显得程式化,没有对回避和回避理由及其他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释。因此,有必要在具体的告知做法上进行细致化。
此外,在不开庭的情况下,回避告知在法律和实务中仍然是一个空白。事实上,不开庭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二审迳行审理或者死刑复核程序中,而这两种程序对当事人来说至关重要。二审是终审程序,其判决具有直接的执行力,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然而,由于迳行审理和死刑复核程序不直接与当事人进行对话,回避告知事宜往往被忽略。因此,建议在合议庭成员确定后,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审判人员名单、回避理由说明以及行使申请权的方式。
法律作为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行为规范,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案件审判中,法官应当具有释明义务,以缓解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模糊性。这里所指的法律解释是指语义解释。当法官询问当事人是否行使回避申请权时,应当使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必要的解释,告知回避的含义、对象和理由,以及如何恰当地行使此项权利,以及可能引起的法律后果、救济途径等重要内容,以便当事人准确把握是否申请。在大多数人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当事人的回避权不会被虚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