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0-01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案件的二审审限一般为三个月,即从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判决。如果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但具体延长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一般不应超过一审普通程序六个月的审限。
上诉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然而,并非对所有裁判不服都能够提起上诉;同时,即使对可以提起上诉的裁判,上诉的行使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实质要件涉及到哪些裁判可以上诉。上诉只能就法律规定可以上诉的裁判提起,如果法律规定不允许上诉的裁判,当事人不能上诉,上诉程序也就无从发生。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上诉的裁判包括:按照普通程序、简易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判决以及法律明确规定可以上诉的裁定。
形式要件是指提起上诉在形式上所应具备的法定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合格的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合格的上诉人是指依法享有上诉权的原第一审案件的当事人。有权提起上诉的人必须是在第一审案件中具有实体权利或义务的人,既可能是第一审案件的原告,也可能是被告,具体为当事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直接承担一审裁判中实体权利义务的第三人。
对于必要共同诉讼的上诉案件,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上诉人与被上诉人。根据相关规定,必要共同诉讼人中的一人或部分人提起上诉时,处理如下:
a. 如果上诉请求是针对对方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分担意见,不涉及其他共同诉讼人利益的,对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b. 如果上诉请求仅对共同诉讼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担有异议,不涉及对方当事人利益的,未上诉的同一方当事人为被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依原审诉讼地位列明;
c. 如果上诉请求对双方当事人以及共同诉讼人之间权利义务承担有异议的,未提出上诉的其他当事人均为被上诉人。
对于普通的共同诉讼,共同诉讼人对诉讼标的不存在共同利害关系,他们各自享有独立的上诉权,其中一人的上诉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拘束力。在普通共同诉讼中,以提起上诉的人为上诉人,以被提起上诉的人为被上诉人。未提起上诉或未被提起上诉的普通共同诉讼人均不能追加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由于代表人诉讼的特殊性,代表人诉讼案件的上诉应根据以下情况予以解决。对于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诉讼标的是共同的,其中一人或部分成员提起上诉,经未提起上诉的代表人或其他成员认可的,应视为代表人诉讼的全体成员行使上诉权,将全体代表人诉讼的成员列为上诉人。如果未经未提起上诉的代表人和部分成员认可,第二审人民法院可将未提起上诉的代表人和被代表的未提起上诉的成员,按原审的诉讼地位确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对全体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成员发生效力。
对于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案件,第一审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后,部分代表人或部分已登记的成员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将未提起上诉的代表人及部分成员,按原审诉讼地位确定。第二审人民法院所做的判决对已登记的全体代表人及其被代表的成员发生效力,判决对尚未登记的其他成员,在法律上也有预决效力。
上诉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不服裁定的上诉期为10天,不服判决的上诉期为15天。上诉期间从第一审法院的裁判送达次日起算。如果诉讼参加人各自接收裁判,上诉期间从各自的起算日开始。
共同诉讼人上诉期的计算根据共同诉讼的种类而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中,共同诉讼人的上诉期应以最后一个收到裁判的共同诉讼人的上诉期来计算。因为在必要共同诉讼中,任何一个共同诉讼人在他的上诉期间内都有提起上诉的权利。只有在共同诉讼中最后一人的上诉期届满后,裁判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但是,如果判决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除外。被上诉人在答辩中要求变更或补充第一审判决内容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审查。
可见,在我国,第一审法院的审理范围是当事人的上诉请求。换句话说,我国第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理属于对案件的续审,即第二审审理中所要解决的是一审已经审理但仍存在争议的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原审法院所在地进行。这体现了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和便利法院办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