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2-27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抗诉案件时,应当对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抗诉范围的限制。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全面审查: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以及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或遗漏的情况。此外,还需要审查是否有罪行和犯罪分子被遗漏或错误认定的情况。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第一审判决对适用法律是否正确,以及定罪量刑是否适当。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侦查、起诉和第一审程序中是否存在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例如,是否违反了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公开审判的规定,是否违反了回避制度,以及是否剥夺或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等。这些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会影响到公正审判。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上诉、抗诉当事人是否具备法定的主体资格,以及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否有新的事实和证据。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被告人是否有翻供的情况,并了解其翻供的原因。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辩护人提出的意见是否应当采纳。
第二审人民法院需要审查一审合议庭或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意见。
例如,如果被告人对人民法院认定的盗窃罪提出上诉,而对认定的伤害罪没有提出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不仅要对一审认定的盗窃罪进行审查,还要对被告人的伤害罪进行全面审查。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中只有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的情况,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即不仅要对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判决部分进行全面审查,还要对未提出上诉的被告人的判决部分进行全面审查。如果提出上诉的被告人在第二审程序中死亡,二审人民法院仍应对全案进行审查。对于死亡的被告人,如果不构成犯罪,应当宣告无罪;如果构成犯罪,应当宣告终止审理。对于同案的其他被告人,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二审判决或者裁定。
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作出以下三种处理结果:
如果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抗诉,维持原判。
如果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量刑不当,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改判。对于这种情况,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出判决,改变一审判决的内容。
如果第一审判决的事实不清楚或证据不足,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或者裁定撤销原判并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所谓事实不清楚或证据不足,主要指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危害后果等事实没有全部查清,证据不够充分或遗漏了犯罪事实,原审人民法院收集的证据未经调查核实等。对于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按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理,上诉人和人民检察院对其判决、裁定仍可提出上诉或抗诉。
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对于重新审判后的判决、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被告人和辩护人以及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当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应当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抗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自收到判决书后5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5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答复请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