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5
监视居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在此强制措施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限制在规定的住处或指定的居所内,并受到监视和人身自由的限制。
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的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强制性方法。它是一种侦查手段,旨在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窜供、毁灭证据或再次犯罪等行为。无论是关押在看守所还是在家中接受监视,强制措施的轻重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但其目的都是预防性的,而非惩戒性的。
被采取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被认定为有罪或必须判刑。在侦查阶段,仍在对是否犯罪进行调查,此时被称为犯罪嫌疑人。等到审查起诉后,才会成为被告人。在这两个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只能称其为“涉嫌”某种罪行,只有在有罪判决下来后,才能称其为“罪犯”,才能确认其犯罪行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和第七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对符合逮捕条件且满足特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此外,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无法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也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监视居住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情况,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和单位。
因此,是否判实刑将取决于最终审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