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07
根据我国现行民诉法的规定,确定级别管辖主要依据案件的性质、繁简程度和影响范围。这三个标准在理论上看似全面具体,但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些难点。
将案件的影响范围作为级别管辖的判断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为案件的影响范围往往缺乏量化标准,难以列举。判断案件影响范围通常只能依靠主观判断,这容易导致判断不准确。如果由当事人来判断,很可能选择错误的法院进行起诉。如果由法院来判断,当事人无法知晓法院的判断依据,可能出现不同法院做出相反判断的情况,导致法院相互推诿。
将案件的繁简程度作为级别管辖的判断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虽然有些案件较容易判断繁简程度,但大部分案件无法仅凭起诉状判断。案件的繁简程度通常需要在开庭审理之后才能确定,提前判断可能存在先定后审的问题。
将案件的性质作为级别管辖的判断标准是合理的,因为案件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繁简程度和影响范围。
在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民事诉讼立法采用诉讼标的金额和案件性质作为确定级别管辖的因素。
德国的民事诉讼立法规定,初级法院管辖金额在1500马克以下的案件以及特定性质的争议,而州法院管辖金额在1500马克以上和其他性质的案件。
法国的民事诉讼立法规定,大审法院管辖金额在1万法郎以上的案件和特定性质的争议,小审法院管辖金额在1万法郎以下的债权和动产的诉讼。
日本的民事诉讼立法采用单一诉讼标的额作为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但对于某些特殊案件如专利案件,高等法院有管辖权。
在诉讼实践中,通常是被告对管辖权提出异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和意见,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享有管辖异议权。
地域管辖权异议由人民法院审查后裁定移送或驳回异议,当事人可以上诉。级别管辖权异议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复明确,受诉法院应认真审查,如异议成立应移送案件。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包括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以上是行政诉讼中不同级别法院管辖的案件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