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09-16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进行房屋征收拆迁时,必须先对被拆迁人进行经济补偿后才能进行拆迁。因此,未经补偿的强制拆迁属于违法行为。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应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补偿金额和支付期限、产权调换房屋的地点和面积、搬迁费、临时安置费或周转用房、停产停业损失、搬迁期限、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订立补偿协议。
补偿协议一旦订立,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如果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在征收补偿方案确定的签约期限内无法达成补偿协议,或者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不明确,房屋征收部门应向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按照征收补偿方案作出补偿决定,并在房屋征收范围内进行公告。
补偿决定应当公平,包括补偿协议中规定的事项。如果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房屋征收应先进行补偿,然后进行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在对被征收人进行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非法手段,如暴力、威胁或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方式,强迫被征收人搬迁。建设单位不得参与搬迁活动。
无论是合法的强制拆迁还是非法的强制拆迁,作为权利人,我们都有权提起诉讼。然而,为了在诉讼中获得法院的支持,我们必须提供合法合理的证据。
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无法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时,双方都应向同级拆迁管理部门申请裁决。也可以向做出裁决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只有经行政裁决后,当事人仍不满意,方可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裁决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
在未经行政机关裁决的情况下,仅就房屋补偿、安置等问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等案件问题的批复》的相关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达成协议后,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反悔,未经行政机关裁决,仅就房屋补偿、安置等问题,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是约定拆迁当事人之间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合同,依法成立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或履行协议不符合约定,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情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