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0-09
在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环境基本法和单行法。此外,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也与之密切相关。
1986年的《民法通则》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其中第124条规定了违反环境保护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第107条规定了不可抗力和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下不承担民事责任,第134条规定了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此外,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的民事责任规定、第130条关于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规定、第83条关于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也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有关。
我国的环境基本法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方面也有相关规定。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了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责任,包括责任排除和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情况下,责任可以免除。此外,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也规定了海洋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排除和赔偿。
除了《民法通则》和环境基本法,我国还有一系列单行法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1984年通过、1996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1987年通过、1995年、2000年两次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1995年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1996年通过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这些单行法基本上与《环境保护法》相似,但在免责事由方面有所不同。
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也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有关,但具体内容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为了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目前,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依据分散于不同的法律文件中,导致法律适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形成一部完整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法典。
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规定中,应明确责任主体,包括污染源单位、相关监管部门以及第三方等。明确责任主体有助于明确责任划分和责任追究。
当前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赔偿金额较低,不能有效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应加大赔偿力度,使赔偿金额更加合理和公正。
在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规定中,应明确免责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和合理防范措施等。完善免责事由有助于保护责任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改进,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保护环境、维护公正、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