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9-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污染环境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处置放射性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对于此类行为,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可以处罚金;如果后果特别严重,可以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可以处罚金。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的三年及最长时效的二十年与立法目的不相适应。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具有间接性、复杂性、长期性、潜伏性、因果关系模糊性、证据获取困难性以及当事双方实际诉讼地位的不平等性等特点,学界普遍建议将最长诉讼时效延长至30到50年,但缺乏合理性依据分析和充分的中外司法判例参考。
在不改变现行诉讼时效期间及“有明确的被告人”起诉条件规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时效的计算起点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修改为“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并致害人时起计算”,来解决这一矛盾问题。这一修改可以更好地适用于环境破坏损害赔偿诉讼。
环境保护是指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工程技术、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宣传教育等。
执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律手段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经济手段以自然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采用征收税费、押金、拨款和创造市场等方法,将自然资源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化到开发活动中,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促使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手段注重效率,与行政手段有所区别。在我国,目前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税务、资源产业管理、土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征收的税费。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原则是在环境立法中除规定必要的行政手段外,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以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一原则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环境立法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