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24
在判断污染环境罪的主观故意和过失时,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心态。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判断过程常常存在一定的困难。当行为人在实施排放、倾倒或处置行为时,如果其对于行为持有故意的心态,则关键在于判断其对环境污染危害结果的心态。如果行为人的心态是过失的话,则构成污染环境罪。然而,如果行为人的心态是放任的(虽然在实践中很少见到这种“希望”态度),则不能将其作为污染环境罪处理,而通常会将其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处理。
在实践中,以上判断过程并不容易把握,这导致许多环境污染犯罪倾向于采用“倒推”的方式来定案。如果行为的危害结果非常严重,就不按照过失犯罪处理,而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持有放任的态度,将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视为间接故意,最终判决行为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或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达到提高刑罚的目的。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60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涉嫌下列情形之一,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损失达到三十万元以上,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以上,其他农用地十亩以上,其他土地二十亩以上的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森林或其他林木死亡达到五十立方米以上,或幼树死亡达到二千五百株以上,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一人以上死亡、三人以上重伤、十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并且五人以上轻伤,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传染病发生、流行或人员中毒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Ⅲ级以上情形,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予立案追诉。
如果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其他严重后果,应予立案追诉。
根据上述规定,本条和本规定第六十二条所指的“公私财产损失”包括污染环境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和减少的实际价值,以及为防止污染扩散以及消除污染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所产生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