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2-05
1.补充适用原则
补充适用原则,即对于精神损害,首先应采用非金钱赔偿的方式,以提供受害人一定的抚慰和补偿。当非金钱赔偿无法充分保护受害人和制裁侵权人时,可以补充使用金钱赔偿方式。
2.公平适用原则
公平适用原则要求在金钱赔偿中考虑民事制裁作用,避免侵权人因侵权而受益。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受害人适当的赔偿,弥补其精神损失,以实现公平和避免受害人吃亏。
3.适当限制原则
适当限制原则要求对金钱赔偿进行一定的限制,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要考量因素。否则,可能导致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利于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真正目的。
4.过失相抵原则
过失相抵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中适用。如果受害人在精神损害发生时存在过错,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一原则与民事责任承担中的原则保持一致,同时也是公平的。
5.法官自由裁量原则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即法律允许法官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行使自由裁量权,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在实施该原则时,法官应依据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案件情况和必要的情节,做出正确的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
1.侵害人的过错程度
侵害人的过错程度指侵害人进行侵权时的心理状态。一般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较大。同时,考虑到故意违法行为的主观恶性,故意侵害应承担较重的责任。
2.侵害人的获利情况
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的精神抚慰和补偿,同时也是对侵害人的惩罚。如果侵权行为带来巨额收入,仅要求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而不予以巨额赔偿,将失去惩罚的意义,侵权方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3.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精神损害赔偿既是对受害人的抚慰和补偿,也是对侵权人的教育和惩罚。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可以较弱地处罚以达到目的;对于强势群体,应加重处罚,以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
4.受害人精神受损害的程度和后果
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后果是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重要因素。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造成受害人精神受损或自杀,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在司法实践中,不同人对同一侵权行为所受精神损失大小不一。因此,对于不同情况可以给予相应的惩罚,以发挥社会效用并起到预防违法行为的作用。
5.侵权行为的方式、场合和范围
不同方式、场合和行为方式造成的后果不同。在公共场合传播有损他人人格权的内容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较大。持续的殴打行为比言语上的侮辱伤害更严重。男保安对女顾客的强行搜身造成的损害程度较深。
6.诉讼时当地的经济状况
根据当地经济状况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额度,以实现受害人抚慰和补偿的功能。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对于发达地区需要较高的赔偿额度,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应根据其经济水平和侵权人的责任能力确定赔偿额,以找到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