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09
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转载是指报纸、期刊刊登其他报纸期刊已发表的作品的行为。
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著作权法》允许其他报纸、期刊转载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 著作权人未声明不得转载的作品,才可以转载;
(2) 只适用于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
(3) 必须按规定支付著作权报酬。
《著作权法》规定:
(1) 可以对作品进行文字性修改、删节;
(2) 对作品内容的修改,应经作者许可。
报纸、期刊转载他人作品时,虽然《著作权法》未明确规定是否应注明作品的作者和最初出处,但转载人应根据《著作权法》的其他规定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载登的报纸、期刊的出处,否则将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转载未注明被转载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载的报刊的出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在著作权领域中,引用和转载是两种不同的行为。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广义上的转载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合理使用的转载,即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或是在作者未声明反对的情况下,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二是法定许可使用中的转载。凡是作者向报纸、期刊投稿的,作品刊登后,除作者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按规定向作者支付报酬。
无论属于限制复制权的哪种转载,或者是全文刊登还是部分摘录,使用人只是客观地再现原作品,在转载中无需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而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作品,虽然效果也是再现他人作品的内容。
此外,转载行为在遇到著作权人声明禁止时会受到阻碍,而引用行为则不然,除非是未发表的作品,一般不会有法律障碍。对于作者声明禁止转载的作品,仍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引用,以满足介绍、评论、说明的需要。
专利侵权行为分为直接侵权行为和间接侵权行为两类。
直接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直接实施侵犯他人专利权的行为,包括以下表现形式:
(1) 制造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2) 使用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
(3) 许诺销售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产品的行为;
(4) 销售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5) 进口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行为;
(6) 使用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在最新修改的专利法中可能有所改动,待最新修改的专利法实施后,以新修改的专利法为准。
另外,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但不属于侵权行为。
对于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或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或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如果能证明其产品合法来源,仍属于侵犯专利权的行为,需要停止侵害但不承担赔偿责任。
间接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本身的行为并不直接构成对专利权的侵害,但实施了诱导、怂恿、教唆、帮助他人侵害专利权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通常是为直接侵权行为制造条件,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行为人销售专利产品的零部件、专门用于实施专利产品的模具或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械设备;行为人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委托,擅自转让其专利技术的行为等。在实务中,通常将间接侵权行为认定为共同侵权,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