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30
1. 商标权利人的举证责任
商标权利人对其实际使用商标的情况负有举证责任。商标权利人的注册商标所享有的支配权并非绝对的、不受约束的。为了维护商标专用权的效力,以及发挥商标在标识商品来源、品质保障、广告宣传等方面的功能,商标权利人必须对商标进行使用。
在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件中,当被控侵权人与商标权利人对于请求保护的商标是否使用发生争议时,根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商标权利人应当举证证明该商标的实际使用情况。从举证能力和难易程度上来看,要求被控侵权人举证证明请求保护商标没有实际使用的事实,难免存在困难。
2. 商标权利人的举证责任范围
商标权利人应当举证证明其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实际使用了请求保护的商标。根据注册原则,商标的使用必须是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进行的。如果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未使用或长期停止使用,就应该视为对注册商标未进行使用。如果商标仅在部分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那么商标权利人在对他人在未使用商标的商品、服务或与之类似的商品、服务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的行为要求赔偿经济损失时,将受到限制。
3. 未能举证证明实际使用的后果
商标权利人如果不能举证证明其实际使用过请求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那么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的诉讼主张不应得到支持。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本质上是对商标所承载的商誉的保护。商誉不会随着商标的注册而自然产生,必须通过公开、真实、合法的使用才能积累。仅仅获得注册而未实际使用的商标无法积累商誉,也无法发挥区分商品或服务来源的作用。即使他人在同类或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虽然这种行为属于商标权利人的权利范围,但由于商标权利人尚未使用商标,侵权行为不会给其商誉造成损失,也未对相关公众造成混淆或误认。根据民事损害赔偿的平衡原则,商标权利人无权要求被控侵权人赔偿经济损失。
对于商标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而支出的费用,在请求保护的注册商标有效存续期间,权利人的维权行为具有正当性。在确认侵权成立的情况下,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予以支持。
1. 民事诉讼
商标持有人在遭受商标侵权后,可以通过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来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商标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和赔偿损失。一旦法院查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和消除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赔偿损失的额度。根据我国《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应当根据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益或被侵权人在被侵权期间所遭受的损失来确定,包括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尽管法律对损失有一定的计算方法,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难以计算出侵权人的获利和被侵权人的损失数据。因此,《商标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如果难以确定侵权人的利益或被侵权人的损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赔偿金额不超过五十万元。正是因为法律对赔偿上限有所规定,给了侵权者可乘之机,导致很多案件最后判决的赔偿金额远低于侵权人的获利。由于惩罚力度不足,导致商标侵权问题泛滥。
2. 投诉举报
商标持有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投诉举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由于向法院提起诉讼到最后判决的过程相对较长,往往需要经历一审、二审等多个阶段,但惩罚力度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判决的赔偿金额较低,远低于实际损失。因此,很多商标持有人选择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投诉举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收缴并销毁侵权商标标识,并作出罚款处理等。由于工商部门的处理更加及时,因此根据统计数据,大约95%的商标持有人会选择这种方式。但是,在赔偿处理方面,工商部门只能进行调解,不能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因此,如果商标持有人希望获得赔偿,就需要另行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法院在对侵权人是否侵权作出认定后,再判决赔偿金额。有时法院对侵权行为的认定可能与工商行政部门存在差异。
3. 刑事责任
对于严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商标权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侵权人承担刑事责任。商标是一个企业的标志和象征,一旦商标遭到侵权,企业的权益会受到严重影响。侵权人实施侵权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法律的打击重点是让侵权人从经济上承担巨额的赔偿,让赔偿金额远远超过其获利金额,使侵权人遭受巨大损失,从而起到真正的打击作用。当然,这种赔偿金额和打击力度需要由国家法律进行支持。如果法律规定只要侵权者实施了侵权行为,就必须进行高额赔偿,并对最低赔偿限额作出规定,那么对侵权人将产生更大的威慑力,从而使市场更加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