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7 更新时间:2022-01-17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和《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通过承包合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按照合同约定合理利用土地。该制度受宪法和法律保护,不会轻易改变。
答:农民宅基地是一项有限权利,限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拥有和使用。目前法律禁止农民宅基地自由流转,只能在本集体成员范围内进行无偿调整,严禁向城镇非农业户口人员有偿转让。然而,随着土地改革制度的深入,农民宅基地的流转正在探索合理的形式和方法。农民宅基地流转涉及所有制关系和土地资源的再分配,需要中央统筹考虑,农民应谨慎对待。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国家可以征收或征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但必须依法给予补偿。如果征收行为合法,并且补偿款已足额支付并在征收补偿协议中约定,政府有权强制征收土地。如果征收行为不合法,造成权利人财产损失,当事人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裁决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答:农民在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享有以下权利:
政府在征地前应向被征地农民告知预征收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
征地前应对土地现状进行调查,结果需经被征地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确认。
农民有权申请预征听证,政府应按照规定组织听证。
土地征收批复文件下达后,政府应将批复结果公告给被征收农民。
土地补偿征收公告后,政府应对补偿、安置方案进行公告。
对补偿、安置方案有异议的农民有权要求举行听证会。
未按法定程序进行征用土地公告的,农民有权要求公告,拒绝办理征地补偿登记手续。
未按法定程序进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的,农民有权要求公告,拒绝办理征地补偿、安置手续。
土地征收批复后2年内未实施,造成土地荒芜的,应由政府收回,交由原集体经济组织恢复耕种。
答:根据《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的规定,征用土地时,应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以及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以保障农民的生活和维护其合法权益。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
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
征用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标准规定。
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在特殊情况下,国务院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征用耕地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答:如果征地补偿款未按时足额支付,农民有权拒绝将土地交付给县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有权阻止用地单位对土地进行侵占、施工和使用。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规定,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额支付到位,否则政府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农民有权拒绝建设单位动工用地。
答:根据《城乡规划法》和《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如果农民住房未依法取得建设许可证或未按许可证规定进行建设,政府可以责令停止建设或限期拆除。如果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逾期不拆除,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答:农民房屋拆迁后,主要有以下几种安置形式:
拆迁单位以货币方式支付补偿金,农民自行购房居住。
拆迁单位在异地统一建设安置房,并与被拆迁农民房屋进行面积调换,互找成新、面积和地段差价款。
拆迁单位在被拆迁农民本村范围内申请宅基地,农民自行建设住房。
针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占地较多的情况,国家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统一的安置措施。
答:根据《行政强制法》的规定,农民可以行使陈述权、申辩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可以委托律师提起行政和民事侵权赔偿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