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8-25
根据《合同法》规定,债权债务的概括转让必须取得相对人的同意。学术界对于“相对人同意”的效果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概括转让的成立要件是债务人同意。这是因为概括转让是多方民事法律行为,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也是概括转让的当事人之一。因此,转让人只有在征得相对人的同意后,转让合同才能成立。另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人的同意并非概括转让合同的成立要件,而是概括转让对债务人生效的条件。我们认为,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让并非多方民事法律行为,转让合同关系仅在转让人与第三人之间产生,相对人并非转让合同关系的当事人。因此,相对人的同意不应成为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的成立要件。从性质上来说,相对人的同意是法律为保护相对人利益而设定的规则,因此,相对人也是债权人。如果让与人未取得相对人的同意就转让合同权利义务,这种转让对于合同相对人不产生效力。
在债权转让中,转让人应当保证其转让的权利是有效存在的,不存在权利瑕疵。否则,转让人应当承担因此而给受让人造成的损失的赔偿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权利瑕疵担保不包括对标的物的瑕疵担保。因为债权是一种请求权,而非实际的支配权,债权的转让人无法对债务人未来要交付的标的物是否有瑕疵负担保责任。在债务人未交付标的物之前,债权人无法知道标的物是否有瑕疵,债权的转让人也无法对尚未交付的标的物向受让人作出担保(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
在现实中,存在合同权利二重让与和多重让与的情况。对于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对于先受让人和后受让人的效力如何,在中国民法中尚未有明确规定。根据国外的判例法,如果第三人引诱、怂恿合同当事人一方违约并取得不当利益,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该第三人请求侵权赔偿。虽然我国不适用判例法,但可以类推适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即抗辩权可以随合同主体的变更而转移。然而,由于合同权利无法存在公示,对债务人以外的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不够充分。对于债权二重让与和多重让与的效力,我们认为应根据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合同的变更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合同变更包括合同内容的变更和合同主体的变更。合同内容的变更是指当事人不变,合同的内容发生改变;合同主体的变更是指合同关系保持不变,仅改变债权人或者债务人。
不论是债权人变化还是债务人变化,都会导致合同权利义务的转移,转移给新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因此,合同主体的变更实质上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移。狭义的合同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在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之前,在当事人不变的情况下,合同的内容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