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8-11
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规定而获得代理权的一种形式。
根据法律规定,法定代理人是指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当事人进行诉讼,并直接行使诉讼代理权的人。
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在进行诉讼活动时,只能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表其进行行政诉讼活动。法定代理人是全权代理,其法律地位与当事人相当,代理权限不受限制,可以行使被代理人所享有的全部权利。然而,法定代理人并非当事人,而是诉讼参与人中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实体权利的享有者和实体义务的承担者只能是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仅在诉讼过程中代为行使一些程序性的权利。此外,如果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的监护人失去监护权,则其法定代理人的资格同时丧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四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法定代理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代理权是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的;二是法定代理人所代理的被代理人必须是无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根据以上规定,《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进一步明确了法定代理的范围。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监护人。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则由具备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人担任监护人。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则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于没有符合以上规定的监护人的情况,则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七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可以是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或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人。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则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于没有符合以上规定的监护人的情况,则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