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1-15
2006年12月7日,罗某与张某签订了一份水泥购销合同,合同约定了罗某以每吨340元的价格向张某销售鄱阳产的“胜牌32.5”水泥。然而,合同未明确约定付款方式。2007年6月1日,双方进行结算,张某向罗某出具了一张30000元的欠条,欠条上注明了欠款在10日内付清。然而,张某一直未偿还欠款。因此,罗某于2008年12月22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某偿还货款30000元及逾期付款的利息5400元。然而,张某未经正当理由未到庭参加诉讼。
在本案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罗某要求张某支付货款30000元应予支持,但不支持要求支付逾期付款的利息5400元。理由是在货款结算时,罗某与张某并未约定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且法律上也没有对双方未约定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作出规定。因此,罗某要求张某支付逾期付款的利息没有依据。此外,罗某在水泥销售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利润,不能再次获得利益。
第二种意见认为,罗某要求张某支付货款及逾期付款的利息应予支持。逾期付款的利息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计算起始日期为2007年6月11日,截至2008年12月22日。
第三种意见认为,罗某要求张某支付货款及逾期付款的利息应予支持。逾期付款的利息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计算起始日期为2007年6月11日,截至判决书指定的给付日。
笔者同意第三种意见,理由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违约金作为一种责任方式,用于确定违约损失的金额,包括约定的违约金和法定的违约金。尽管在本案中罗某与张某未约定违约金,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如果双方未约定违约金,逾期付款违约金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即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加收30%-50%的标准计算。因此,罗某要求张某支付逾期付款的利息应予支持。
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时限,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意见,有计算到起诉之日止、实际给付之日止、判决给付之日止、约定之日止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违约金计算到判决指定的给付日止是比较合理的。因为法院的作用是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作出公正合理的评断,确定一方违约后依法判决支付约定或法定的违约金。如果违约方不履行判决,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并要求债务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债务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承担迟延履行期间的双倍利息,而不能再承担逾期付款违约金,否则就是对债务人的重复处罚,也是没有依据的。将违约金计算到判决确定给付之日,可以准确计算违约金的具体数额,明确义务人应承担的责任数额,避免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计算争议,方便当事人自觉履行义务和法院的执行。
由于法律对未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时限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不一致的理解,裁判结果也不一致。这不利于公平界定义务人的法律责任,违背了法律的统一和权威,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议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逾期付款违约金的计算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