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5-21
实践合同,又称为要物合同,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须交付标的物或完成其他现实交付才能成立的合同。常见的实践合同包括借用合同、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保管合同、定金合同等。例如,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只有在借贷方实际交付借款时,该合同才真正成立。
根据传统民法理论,质押合同属于实践合同。然而,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行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根据区分原则,质押合同在成立时就生效,质权在出质人交付质押财产时设立,即未交付质押财产不影响质押合同的效力。因此,质押合同属于诺成合同。
实践合同中,交付标的物应为合同生效的要件,而不是合同成立的要件。换句话说,实践合同即使没有交付标的物,合同仍然成立,但不生效。这种关系类似于以城市房屋抵押,如果没有按照法律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合同成立但不生效。正如前面所述,合同的成立是事实判断,是否成立取决于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协商一致。实践合同也是合同,也应遵循同样的评价标准。交付标的物只能被视为合同生效的法定条件。实际上,1995年的《担保法》通过对定金的规定修正了实践合同的定义。该法第90条规定:“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使用的是“生效”而不是“成立”,遗憾的是这一规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合同法继担保法之后,更加明确地将合同的成立和生效分开,实践合同的概念亟需修正。
至于实践合同的范围,学者认为:“哪些合同属于诺成合同,哪些合同属于实践合同,由法律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决定。”然而,目前尚未见到法律允许当事人协商决定的情况。我们认为,只能由法律和行政法规来规定。目前已见到的法条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