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1-15
根据扬*新教授所提出的人格权延伸保护理论,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一种潜在的权利,在胎儿尚未出生之前,并没有享有这种权利的能力。因此,胎儿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该在其出生后,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这时,胎儿不再被视为胎儿,而是一个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可以自由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由于初生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而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在行使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时,应当由其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
如果胎儿在出生时已经是死体,无论是因为侵权行为导致死亡,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胎儿都无法产生损害赔偿请求权,而这个权利将由怀孕的母亲作为受害人来行使。这是因为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对胎儿的伤害就是对母亲身体健康的伤害,因此母亲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在间接受害人的扶养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中,权利主体应该是间接受害人。尽管加害人的侵权行为没有直接侵害间接受害人的身体权利和健康权利,但是侵权行为导致了间接受害人身份中的扶养请求权被破坏。那么胎儿是否应该被视为间接受害人呢?虽然胎儿在未出生之前没有权利能力,也没有被扶养的权利。但是胎儿在出生之前已经存在,并且最终会成为一个活体或死胎。如果在胎儿孕育过程中,作为胎儿的扶养人被致死,那么胎儿出生后的扶养权利就被剥夺了。然而,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对如何给予出生后的胎儿扶养损害赔偿进行规定,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审判实践中,存在着三种具体情况。
我国婚姻法第25条规定了非婚生子女的权利,无论是合法婚姻关系下受孕还是合法婚姻关系以外的男女性行为受孕,胎儿都应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根据《继承法》第28条的规定,在遗产分割时应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这些规定都体现了胎儿的扶养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如果受害人死亡,胎儿仍在孕育过程中,执法机关应该告知受害者的亲属,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保存死者的部分尸体作为检材。这样,在胎儿出生后,当间接受害人请求扶养赔偿时,就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从而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