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22
我国婚姻法对事实婚姻效力的立法态度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承认阶段:此阶段指的是1994年2月1日之前,《婚姻登记管理条例》颁布之前。在这个阶段,立法对事实婚姻采取了承认态度。根据司法解释规定,1986年3月15日之前同居的夫妻,如果双方在起诉“离婚”时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可以认定为事实婚姻关系。而1986年3月15日之后同居的夫妻,如果在起诉“离婚”时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
(二)不承认阶段:1994年2月1日,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无配偶的男女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婚姻关系被认定为无效,不受法律保护,人民法院在处理纠纷时按非法同居对待。
事实婚姻不被承认,体现了国家对婚姻管理的加强力度。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未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现象在我国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和一些边远地区。这种现象导致了事实婚姻数量居高不下。
事实婚姻数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群众缺乏法律意识,无法正确认识婚姻登记的重要性和合法婚姻与非法婚姻的差别。
2.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只要举办了结婚仪式,婚姻就成立,忽视了婚姻登记的必要性。
3.有关部门工作失误,例如乱收费、办理登记时间长等,导致人们选择不登记而结婚。
4.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交通不便、登记机关工作效率低下等,使人们放弃登记结婚的形式。
5.人口流动因素,市场经济下人口流动性大,导致外出打工人员难以办理登记。
6.离婚当事人的观望心理,离婚后未办理复婚手续又与原配偶共同生活。
7.懂法者利用法律不承认事实婚姻的规定,以逃避责任为目的。
未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婚姻被认定为事实婚姻,存在以下法律风险:
1.财产问题:未登记的夫妻没有共同财产,财产处理按个人财产原则进行,导致财产分配不公。
2.抚养问题:未登记的夫妻之间没有相互抚养的权利义务,妇女和子女的权益保护不利。
3.程序法问题:未登记的夫妻在解除婚姻关系时,不受法律对妇女孕期的特殊保护。
4.子女问题:未登记的夫妻所生子女被认定为非婚生子女,无法解决婚姻关系和子女身份之间的矛盾。
婚姻登记是政府规范婚姻的重要程序,也是婚姻公示的一种方式。然而,仅依靠登记形式对婚姻进行公示可能过于僵化,因此仪式婚姻也可以对婚姻起到公示的作用。
在我国,仪式婚姻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传统,群众对此具有强烈的心理接受能力。因此,对于符合结婚条件举办了公开仪式的婚姻,应该承认其为事实婚姻,并给予法律保护。
在修改《婚姻法》时,应限缩传统事实婚姻的外延,仅承认未登记而举办公开仪式的婚姻为事实婚姻。这样的构建可以解决未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婚姻问题,保护妇女和子女的权益,使法律更加符合社会现实和法律的正义和公正。
事实婚姻的成立需要当事人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包括已达法定婚龄、无法律禁止疾病、无配偶等。
事实婚姻的一项要求是当事人未办理结婚登记。
事实婚姻的认可要求举办公开的结婚仪式,通过主婚人和两人以上的见证人或以其他方式公开(如庄播、登报等方式)使公众得知。
事实婚姻需要获得群众的认可,即群众认定其为夫妻关系。
如果举办了公开仪式,但未以夫妻名义同居,不能认定为事实婚姻。
事实婚姻与登记成立的婚姻具有同等效力,但在事实婚姻解除程序上会有所不同,事实婚姻只能通过司法程序而不能协议解除。在解除过程中,当事人还须对婚姻关系的存在负举证责任。
婚姻法作为一种伦理性极强的法律,在观念上与作为一般法的民法存在一定差异。婚姻法主要强调结果的平等,对于现实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进行修正是婚姻法的一项主要功能。有限制的承认事实婚姻,在一定程度上是婚姻法实现男女平等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