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3-09
一部分子女文化水平差,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较弱,将家庭赡养义务经济利益化,将市场经济中一些商品交换的概念带入家庭生活的范畴。老年人晚年失去劳动力或患病不能自理,经济收入又相对较低甚至是无固定收入,因此子女们便认为老人吃穿用住、疾病治疗都需要自己经济上的花费,所以把老人当做家庭包袱,淡忘甚至漠视对老人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赡养义务。
赡养纠纷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家庭发生的概率通常较高。在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农村地区,由于子女自身家庭负担较重,生活有一定困难,因此在赡养老年人上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赡养义务,引发赡养纠纷。同时部分子女因分家产产生矛盾由此而拒绝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一部分子女认为,谁在财产分割中获益大谁就该多尽一些赡养义务,甚至提出其承担赡养的前提条件为家庭财产的分割,要求将被赡养人的丧葬费一并进行分割。另一部分子女认为放弃财产的继承就可以免除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一方面,由于家庭关系相对比较复杂,子女间的经济条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容易出现子女间、妯娌间的相互攀比,导致相互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导致对老人赡养问题的相互推诿,最终导致如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老人无人赡养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老人在处理多子女相互间关系上往往也会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视儿媳妇为外人、视女儿为自己人,内外差别很大,从而给予子女们相互间推卸赡养义务的“理由”。
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够完善,也是造成赡养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大多有退休金等社会保障外,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就不够完善,造成老年人晚年没有生活来源,经济上完全依赖子女,导致了农村养老难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成为赡养纠纷的导火索。
赡养纠纷是家庭的内部矛盾,如果严格依据法律办事的生硬判决反而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更无助于家庭和睦关系的建立。应以维系亲情为重点,充分考虑纠纷当事人之间的特殊关系,采用多种方式、运用各种途径开展调解劝说工作来解决赡养纠纷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在实际调解中我们要做到“三心",即耐心、细心、真心。要找准矛盾的焦点,找准法律和道德的结合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要从法律的角度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开导工作,更重要的是从道德的角度让当事人明白赡养老人是其应尽的法律义务。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深入调研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和构建覆盖面更为广泛、救助更加及时、保障更加充分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从制度上提供解决赡养纠纷的保障,使农村与城市老人都能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服务。
舆论宣传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积极利用电视等媒体方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水平,积极弘扬关爱老人的传统思想理念,培养形成尊老敬老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建立团结和谐的沟通关系,从源头上减少赡养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