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9-02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死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的义务。同时,由兄姐扶养长大的有负担能力的弟妹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孤独无依的兄姐也有扶养的义务。此外,对于有子女但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兄姐,同样有扶养义务。
在扶养关系中,如果只有一个扶养人和被扶养人,则不存在扶养义务人或扶养权利人的顺序问题,也不存在扶养人的变更问题。但当扶养关系中存在多个扶养人和扶养义务人或扶养权利人时,就会出现扶养关系人的变更。
世界范围内,关于扶养义务人和扶养权利人顺序的规定,主要有两种立法方式。一种是概括主义,即法律只对原则进行规定,具体的顺序由扶养义务人或扶养权利人协商或法院确定。另一种是列举主义,即法律明确规定扶养义务人和扶养权利人的顺序。
根据相关规定,扶养关系人的变更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一是发生一定的法律事实。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在父母健在并有能力抚养的情况下,成年的兄姐对未成年的弟妹没有扶养义务。但是,如果父母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成年的兄姐就应对未成年的弟妹承担扶养义务。二是扶养成立的条件发生变化。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在一定条件下,祖父母有抚养孙子女的义务,成年的兄姐对未成年的弟妹有扶养的义务。假设父母死亡时,兄姐还未成年,那么兄弟姐妹应由有条件的祖父母抚养。待兄姐成年并有扶养能力后,如果祖父母丧失了扶养能力,那么兄姐就应承担对未成年弟妹的扶养义务。
赡养程度指的是扶养义务人应给予扶养权利人的扶养水平和标准。赡养程度受到义务人经济状况和权利人实际需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赡养的标准是扶养人应保证被扶养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包括衣食住所费用、教育费用、医疗护理费用等。不同的扶养关系对赡养程度的要求也不同。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赡养要求达到“生活保持”的程度,即使扶养人降低或牺牲自己的生活地位,也应维持被扶养人的生活。而兄弟姐妹之间、祖父母与孙子女之间的赡养义务,只要求达到“生活扶助”的程度,扶养人在不降低或牺牲自己生活水平的情况下,给予被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
然而,扶养义务人的经济状况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扶养能力。扶养人的经济收入增加或减少,市场物价指数提高或降低等原因都会直接影响到扶养人的扶养能力。同时,被扶养人的需求也可能发生变化。这必然导致赡养程度的实际变化。
我国《婚姻法》没有具体规定赡养程度的变更,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11月3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对父母对子女抚养费的增加或减少作出了规定。根据这些规定,子女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来确定。如果因上学、患病等原因,子女的实际需求已超过原定抚养费数额,子女可以要求父母增加抚养费。
赡养方式指的是扶养人扶养被扶养人的形式。一般来说,扶养人可以选择“迎养”或“按期给养”的方式。迎养要求扶养人与被扶养人共同生活并履行扶养义务。当扶养人与被扶养人无法共同生活时,可以采取按期给养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赡养方式是迎养,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采取按期给养的方式,比如父母离婚后,子女只能与一方父母实际共同生活,另一方只能按期支付生活教育费。然而,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赡养方式不同,并不影响父母对子女赡养义务的内容。
具体的赡养方式一般由扶养人和被扶养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如果无法协商达成一致,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由法院裁判。
然而,一旦确定赡养方式的具体情况发生变化,赡养方式也应相应变更。例如,子女要出国工作一段时间,无法让赡养的父母同行,那么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方式就需要由迎养变更为按期给养。同样,如果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伤残无力继续实际扶养子女,另一方可以要求变更子女的扶养关系,由自己来实际扶养。需要注意的是,赡养方式的变更并不改变赡养义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