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2-12
根据《婚姻法》第21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在赡养纠纷发生时,需要法院审查各个子女是否履行了赡养义务,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权利的行使应当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尽管原告有自由诉讼的权利,但子女履行赡养义务是平等的。原告只起诉部分子女而未起诉其他子女,这是否意味着其他子女已经履行了义务或与原告达成了协议,是否存在损害其他子女利益的情况,其他人并不知情。因此,赡养诉讼应视为必要的共同诉讼。根据《民诉法》第132条规定,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没有参加诉讼的,法院应当通知其参加诉讼。在婚姻家庭案件中,赡养案件属于必要的共同诉讼之一。尽管司法解释中没有明确列出,但考虑到赡养义务的法定性、整体性和不可交易性,只有通过全面审查才能明确义务的履行情况,并对缺失义务进行补充和合理分配。因此,对于未被起诉的子女,法院应该追加他们为被告。
赡养义务是法定的,子女之间应当平等地履行,任何子女都无权私自推卸。然而,如果部分子女没有经济能力或经济能力较差,赡养义务又是整体的、连带的、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加重有能力子女的责任,及时填补不足,才能确保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此外,一些老人可能根据自己对子女的好恶或被部分子女胁迫,有意减轻或加重其他子女的责任,从而损害义务的平等性和其他子女的利益,导致家庭矛盾的产生。因此,法院只有通过追加被告,进行全面审查,才能公正处理案件。所有子女都应作为被告参与赡养诉讼,这是必要的共同诉讼。
追加被告有利于灵活处理案件。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履行赡养义务的方式和标的物、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对于原本与某个子女同住的老人来说,该子女的照料行为就是一种赡养的方式,其他子女只需要履行财务义务。在诉讼后,有的子女可能会请求与老人一起生活,老人也有重新选择的权利。这将导致原来的赡养模式发生变化,同时也需要重新确定和分配赡养的数量。因此,只有经过法院的全面审查,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根据不告不理的诉讼原则,如果没有当事人的起诉,就不可能引起诉讼的发生。法院既不能强制当事人起诉,更不能在当事人不起诉的情况下进行审理。原告选择不起诉某个对象,是对自己权利的放弃。如果这种放弃不违反法律或损害他人权益,法院应根据不告不理的原则不予处理。
追加被告剥夺了当事人的处分权,违背了法律的规定。赡养案件中,原告选择不要求某个或几个子女通过诉讼程序履行赡养义务,是对自己权利的处分。这种处分表现为不将该部分子女作为被告,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追加该部分子女为被告,剥夺了当事人的处分权,违背了法律规定。
不追加被告并不违背共同诉讼的立法精神。《民诉法》第119条规定的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而诉讼标的共同,即所争议法律关系的权利或义务是共同的,既可能是共同享有权利,也可能是共同负有义务。然而,在具体个案中,如果某一或几名义务人已经履行了义务,而权利人和其他义务人因履行义务发生争议而进行诉讼,法院没有必要通知已履行义务的义务人参加诉讼。
追加被告不利于纠纷的处理和解决。法院在审理赡养案件时,追加已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为被告,给这些子女增加了诉累,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导致他们与原告之间产生矛盾和隔阂,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原告往往与已履行义务的子女同住,如果法院追加他们为被告,并判令他们履行法院确定的义务,如给付实物等,这种义务的履行就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必要执行。这种剥夺当事人处分权的做法与法律相违背。因此,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法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在原告只起诉部分子女的情况下,法官应履行释明义务,向原告说明赡养老人是每位子女应尽的义务,其有权起诉每一位子女。如果原告仍然坚持只起诉部分子女,法官应征求被起诉子女的意见。如果被起诉子女没有异议,法院应按照原告的起诉处理。如果被起诉子女有异议,并能提出正当理由,则法院应依职权追加未被起诉的子女作为被告参加诉讼。
在涉及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纠纷中,很多案件中原告不起诉出嫁女儿,只起诉儿子履行赡养义务。传统观念认为,女儿不分家产不继承遗产,因此赡养老人是儿子的责任,女儿只是凭自愿尽义务。对于这种情况,应尊重子女的意见,只要儿子们没有异议,可以不追加女儿为被告。此外,如果部分子女丧失行为能力(如精神病、残疾等)或下落不明,并且其他子女也谅解,也可以不追加他们为被告。另外,如果原告起诉部分子女履行义务的份额是明确且无异议的,也没有必要追加其他子女为被告。总之,不同的案件会有不同的情况,只有认真分析、区别对待、灵活处理,才能达到解决纠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