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09-27
在老年人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他们有权获得来自国家、社会和家庭的物质帮助和赡养扶助。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义务,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法律责任。即使父母曾经犯过过错,子女也不能因此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因为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将“分家析产”作为赡养老人的条件是毫无依据的。在老人为家庭做出一辈子的贡献后,当他们年老体衰时,他们应该得到子女的精神尊重和生活照顾,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赡养老人是一项法定义务,不能以“分家析产”作为条件,因为这是不被法律承认的。
父母在子女幼年时无力承担抚养教育义务,这并不意味着子女在成年后可以以此为由拒绝赡养父母。婚姻法规定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互相抚养的权利义务,但并不要求这两个权利必须对等。子女不能将父母履行抚养教育义务作为自己履行赡养父母义务的前提条件。而且,父母因客观困难无法扶养子女,并没有主观上的过错,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仍然会尽力扶养教育子女。因此,子女不能以此为由解除赡养义务。
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民事责任不是天然产生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的。根据婚姻法第21条的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不得虐待或歧视,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与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完全相同。
父母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可能会犯下一些错误行为,给子女造成心理伤害。但是,即使父母有过错,也不能作为免除赡养义务的理由。子女应当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然而,如果父母对子女犯下严重伤害子女感情和身心健康的罪行,原则上他们丧失了要求被害子女赡养的权利。这些情况包括:父母杀害子女、父亲奸污女儿、父母虐待或遗弃子女。由于父母的重大过错,他们实际上已经彻底破坏了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联系,违背了父母子女关系的伦理要求。虽然我国法律没有关于亲权的具体规定,但是司法实践认为这些行为足以构成父母丧失要求被害子女赡养的权利。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
赡养扶助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现有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子女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并在生活、精神和感情上尊重、关心和照顾父母。
无论是有经济负担能力的成年子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已婚还是未婚,都应在父母需要赡养时尽力履行赡养义务,直至父母去世。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适用于婚生子女与父母之间,也适用于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之间,以及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以及履行了扶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
为保护受赡养人的合法权益,《婚姻法》规定: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对于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诉讼解决,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