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2-26
农村中部分赡养人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较差,忽视对老人的赡养义务。由于农村老人大多无固定收入,有些人将老人视为家庭负担,认为老人吃喝拉撒都需要花钱,对家庭没有任何贡献。这种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较为盛行,甚至成为一种“习惯认识”。在我院处理的赡养案件中,据当地村支书介绍,不赡养老人在该村相当普遍,起诉到法院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农村老人在子女成家后常常进行分家,一些老人在分家过程中没有注意维护自身权益,将全部家产分给子女,自己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子女供养。由于家庭实际状况和老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财产分割不平均或存在财产争议,很容易引发赡养问题上的矛盾。
据我院统计,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多发生在多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或子女较少的家庭,赡养纠纷很少发生,而在多子女家庭,由于家庭关系复杂,妯娌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相互攀比和推诿,导致一些原本想赡养老人的子女也认为自己吃亏,最终导致老人无人赡养。
受到旧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农村老人往往只将儿子视为赡养义务人,忽视了女儿的赡养义务,导致子女之间拒绝承担过多的赡养义务。在农村,重男轻女现象更为严重,父母常认为女儿、女婿是外人,供养老人应由儿子负担,这导致子女之间相互推诿,产生纠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如果不妥善安置家中的老年人,失去生活来源的老人只能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子女长年外出务工,导致老年人生活无着,引发赡养纠纷。
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普遍享有退休工资或社会保障,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老人无生活来源保障,完全依赖子女经济支持,因此赡养案件较多。
赡养案件多发生在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农村地区,赡养人自身家庭负担较重,生活困难,因此在赡养老人上不承担应尽的义务,引发赡养纠纷。
根据《宪法》和《婚姻法》的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赡养扶助的主要内容是在现有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子女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费用,并在生活、精神和感情上尊敬、关心和照顾父母。无论子女是否已婚、男女都应依法尽力履行这一义务,直至父母死亡。赡养义务不仅限于婚生子女与父母之间,也包括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履行了扶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之间的关系。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这种赡养义务有条件,即孙子女、外孙子女必须有负担能力,而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死亡。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一般来说,子女成年后,父母在物质和生活上不再有抚养义务。然而,对于以下情况下的成年子女,如果父母有能力负担,父母仍有教育抚养的义务:
当父母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未成年子女有权向父母追索抚养费。对于因追索抚养费而引发的纠纷,可以通过有关部门进行调解,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由人民法院处理。对于拒绝履行赡养义务且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