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4-02-20
1.主体的特定性
与侵权行为所引起的侵权之债相比,赡养纠纷案件中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具有特定性。赡养纠纷的权利主体是老年人,义务主体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其他具有赡养义务的人。
2.数额的可变更性
赡养纠纷案件中,赡养费的数额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被赡养人生活状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3.时间的久远性
赡养纠纷案件是长期存在的矛盾,往往需要通过诉讼来解决。赡养案件的判决通常会持续到被赡养人去世。
4.矛盾可调和性
尽管赡养纠纷案件起诉时矛盾尖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事人之间的互相谦让,赡养纠纷是可以调和解决的。
5.内容的丰富性
赡养纠纷案件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经济上的供养,还包括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以及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
1.老人无能诉讼与急需救助的冲突
许多老年人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无法正常行使诉讼权利,但又急需法律救助。
2.程序的复杂性与老人急需处理之间的冲突
赡养纠纷案件的审理程序复杂,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法律程序,而老年人往往急需解决问题。
3.儿女的赡养能力与老人特殊需求之间的冲突
子女的赡养能力可能无法满足老人的特殊需求,引发赡养纠纷。
4.子女参差不齐与裁判平均化之间的冲突
子女在赡养纠纷案件中的表现可能参差不齐,而法院需要根据平均原则进行裁判。
5.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需求之间的冲突
赡养纠纷案件中,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的需求可能存在冲突。
6.农村风俗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
赡养纠纷案件中,农村风俗与法律规定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7.老年人的先予执行权未得到充分的保障
赡养纠纷案件中,老年人的先予执行权可能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8.被告滥用诉权损害原告的权益、浪费司法资源
赡养纠纷案件中,被告滥用诉权可能会损害原告的权益,并浪费司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