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08
原告张女士起诉称,2008年,她与被告王先生生育了一个女孩小王。恋爱期间及婚后初期,双方感情较好。然而,从2008年初开始,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2009年4月的一天晚上,张女士受到了胸部外伤和全身多处受伤,她前往医院治疗。由于她正在哺乳期,医生建议她不要使用药物,因此她没有拿药。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双方离婚,小王由她抚养,王先生每月支付抚养费600元,并要求王先生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
顺义法院认为,如果男女双方自愿离婚,应准予离婚。由于双方所生的女孩小王尚未满1周岁,仍在哺乳期,一直与张女士一起生活,并且张女士表示愿意抚养小王,因此法院决定小王由张女士抚养。双方均承认在婚姻存续期间,两人有时发生肢体冲突,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只能说明双方感情破裂,不能认定存在家庭暴力。因此,法院不支持张女士要求王先生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的诉讼请求。
然而,对于张女士要求王先生赔偿因怀疑小王非亲生并散布谣言导致名誉受损的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0元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王先生的行为确实使张女士名誉受损,精神上受到一定的伤害。因此,法院决定由王先生赔偿张女士相应的损失。
最终,法院判决原告张女士与被告王先生离婚,小王由张女士抚养。被告王先生每月支付子女抚养费300元,直至小王十八周岁。此外,被告王先生还需赔偿原告张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元。法院驳回了张女士的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均未上诉,并且王先生及时履行了判决。
在张女士诉王先生离婚一案中,法院对于张女士因双方打架引起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诉求并未支持,但支持了因王先生散布小王非亲生并侵害张女士名誉权的精神损害诉求,并确定了相应的赔偿金额。对于该精神损害属于离婚精神损害还是侵权精神损害的问题,值得探讨。
学者普遍认为,精神损害是指法律规定可以以金钱赔偿的精神损害,包括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疼痛或其他严重精神反应。对于法律未规定的精神损害,虽然受害人可能会有精神痛苦或一定的精神反应,但不属于法律上的精神损害。
在《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前,精神损害赔偿适用《民法通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后,适用之前规定与《侵权责任法》不冲突的解释。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如果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第46条确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现行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只有无过错方的配偶可以要求赔偿,受害人不能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