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8-0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公众的不当宽容、女性地位的低下、法律制度的缺失、救济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女性自我维权意识缺乏等因素,家庭暴力问题屡禁不止,频繁发生。家庭暴力不仅影响个人特别是妇女的身心健康,还导致整个道德体系的沦丧,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及妇女的身心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十分突出的严重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家庭暴力的现状,阐明我国对家庭暴力立法规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各国有关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的考察分析,指出我国现有法律对家庭暴力概念界定的不足。同时,分析家庭暴力的特点和成因,并提出家庭暴力立法规制完善的相关对策建议。
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将家庭暴力定义为“对妇女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身心上或者性行为上的伤害或者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包括威胁进行这类行为,强迫或者任意剥夺自由,无论其发生在公共生活还是私人生活中”。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家庭暴力解释为“在家庭中发生的身心和性方面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对家庭中女孩的性虐待,与嫁妆有关的暴力、配偶强奸、切割女性生殖器官和对妇女有害的其他传统习俗、非配偶的暴力行为以及与剥削有关的暴力行为”。
不同国家的家庭暴力概念界定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导致的。例如,在美国,家庭暴力一般指具有家庭关系的成员之间发生的侵犯或暴力行为。英国将家庭暴力定义为“个人为了控制和支配与之存在或曾经存在过某种亲属关系中的另一个人所采取的任何暴力或虐待行为”。各国对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的差异需要我们认识到,以便更好地制定我国的家庭暴力立法规制。
家庭暴力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近1/4的被谋杀者与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关。类似的情况在英国、丹麦和一些非洲国家也存在。据中国内地的统计数据显示,家庭暴力案件在80年代以来上升了25.4%。中国全国妇联的调查表明,中国大约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问题,施暴者90%为男性。每年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四分之一缘于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导致女性犯罪增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之一,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面对严峻的家庭暴力问题,建立和完善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制度势在必行。各国的立法经验可以为我国提供借鉴。例如,美国将家庭暴力定义为有目的地对另一人造成身体痛苦或伤害的行为,家庭暴力的对象涵盖了家庭中的亲昵者,包括配偶、同居者、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祖父母等。英国则将家庭暴力定义为个人为了控制和支配与之存在或曾经存在过某种亲属关系中的另一个人所采取的任何暴力或虐待行为。
我国应该借鉴各国的法律界定,并结合国情制定适合我国的家庭暴力立法规制。同时,应加强家庭暴力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加强救济渠道的建设,为受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保护。同时,培养和提高女性自我维权意识,增强女性在家庭暴力问题上的主动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家庭暴力的相关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通过明确家庭暴力的法律界定,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救济渠道的建设以及提高女性自我维权意识,我们可以遏制、预防和消除家庭暴力问题,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家庭暴力、法律界定、立法规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公众的不当宽容、女性地位的低下、法律制度的缺失、救济渠道的不畅通、女性自我维权意识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