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3-10-03
目前,婚前财产公证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是未婚夫妻在结婚登记前达成协议并办理公证;
第二种是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达成协议并办理公证。广义的婚前财产公证还包括夫妻财产约定,即夫妻对婚后双方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归属等问题做出的约定。
从定义可以看出,婚前财产公证的最终实质作用是保护夫妻双方的权益,使其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使婚前个人财产的控制主体发生变换,从而可以减少家庭纠纷。
需要指出的是,婚前财产公证是男女双方的协议行为,即使完全符合民法中的自愿原则,其公证行为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
婚前财产公证的实质作用是保障夫妻双方的权益,与婚姻登记行为本质上没有区别。根据我国《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1条的规定,婚姻登记的意义主要有三方面:
一、保障社会主义婚姻制度的实行;
二、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及时防止和惩治违反婚姻法的行为。
婚姻登记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了婚姻双方主体的身份,婚姻法律法规则明确了婚姻双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婚前财产的公证行为则是婚姻当事人通过婚前协议对婚后责任的落实,同样使得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婚姻法律法规致力于保护婚姻当事人的权益,始终以当事人权益为出发点。婚前财产公证同样能够产生保障当事人权益的作用。因此,婚前财产公证应该作为一项权利供婚姻当事人选择性地行使,而不应以婚前财产会破坏夫妻感情为由摒弃婚前财产工作,单纯地认为婚前财产公证是对夫妻双方的不信任。
总而言之,既然婚姻双方当事人能够接受婚姻登记和相关法律法规,那么应该同样接受具有保障权益效力的婚前财产公证,因为其效力是相匹配的。然而,对于新产生的婚前财产公证这一新事物,人们需要一个认识阶段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婚前财产公证所引发的感情与财产重要性的比较观念并非是争议的真正焦点,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婚前财产公证的接受过程的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