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4-14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可以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归属和债务承担方式。这种约定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然而,对债权人而言,这种约定并不具备约束力。
根据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夫妻在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财产适用法定的所得共有制,夫妻对共同债务负有连带清偿责任。根据民法精神,债务人之间无权自行改变债务性质,否则将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因此,夫妻离婚时对财产的分割只对夫妻双方内部有效,不能对抗其他债权人。债权人仍然有权要求原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偿还共同债务。
约定由个人承担债务的目的是逃避债务,这种行为被视为无效民事行为,属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因此,这种约定没有法律效力。
要确定是否属于夫妻共同债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了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或者家庭从该债务行为中获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夫妻共同债务包括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生产经营活动所负的债务、治疗疾病所负的债务、抚养子女所负的债务、赡养老人所负的债务以及其他应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的债务。
因此,在本案中,丙的担保行为并非为了夫妻共同生活,家庭也没有从中获益,因此,该担保债务不能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保证合同的成立基础是保证人的个人信用,包括对其人格和偿债能力的信任。由于夫和妻在法律上具有独立的人格,两者的个人信用也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不能假设夫和妻的信用存在必然的连带关系。
夫和妻一方的个人行为所产生的民事债务不应涉及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包括另一方,除非该债务形成时夫妻双方有共识或家庭从中获益。
因此,确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属于夫妻个人债务还是夫妻共同债务,需要考虑夫妻是否共同承担债务的意愿以及债务是否为夫妻或家庭带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