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02
从法律层面而言,探望权与直接抚养权相对应。当夫妻离婚后,若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这一方即成为亲权的主要承担者,取得直接抚养权。婚姻关系的解除通常导致共同生活基础的消失,因此非直接抚养方在行使亲权时将受到一定限制,例如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了补偿这种限制,法律赋予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对子女的探望权。一旦直接抚养权确定,探望权自动产生,但能否圆满行使则另当别论。非直接抚养子女一方根据法律规定自动取得探望权,而且探望权的行使不以承担抚养费和未支付抚养费为前提。因此,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并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而是探望权人本人。直接抚养方则是探望权的义务主体,应协助探望权人行使探望权。
需要说明的是,探望权所指的父母子女关系不仅包括婚生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还包括养父母与养子女以及同意继续抚养的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探望权通常只赋予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这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而定。然而,我认为应该考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探望孙子女和外孙子女的情感需求。首先,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对夫妇通常只生育一个孩子,如果不给予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定的探望权,将违反基本的人情道义,也与我国传统家庭伦理和善良风俗相矛盾。其次,现行婚姻法规定了祖孙之间一定条件下的抚养和赡养义务,还规定了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的继承关系,孙子女和外孙子女是代位继承人。然而,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机会进行交流和互动,那么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就难以保证。
此外,根据探望权的立法目的,法院赋予离婚后的父母一方探望权,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子女的最大利益。探望子女是基于亲子关系所衍生的自然权利,不仅仅是父母的权利,更是未成年子女的利益。探望权的行使应该考虑到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因素,而不是以父母的利益为出发点。总之,探望权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益。基于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考虑,未成年子女应该有权向法院请求与父母会面。遗憾的是,婚姻法在规定父母的探望权时,并未从被探望子女的角度作出相应规定。因此,在现行立法中,子女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客体(至少法律文本给人这样的印象),而不是探望权的主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