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离婚后,没有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仍然享有探望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则有协助的义务。
行使探望权的方式和时间由离婚双方协议确定,如果协议无法达成,将由人民法院进行判决。
如果父或母探望子女对子女的身心健康不利,人民法院有权根据法律规定中止探望权。一旦中止的事由消失,应当恢复探望权。
离婚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不能因为没有直接抚养子女就剥夺探望子女的权利。孩子需要父母共同的爱,只有一方的爱是不完整的,另一方的探望可以减少因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伤害。抚养子女一方应与另一方协商,允许对方在适当的时间会见子女,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如果双方无法协商,人民法院将根据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的原则,作出探望权的判决,包括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次数、地点和交接等。
如果生效的离婚判决中未涉及探望权问题,当事人可以单独提起诉讼请求解决探望权问题,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如果当事人请求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行使探望权,人民法院应征求未成年子女的意见,并结合其他实际情况作出判决。
探望权是离婚后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享有的权利,目的是维系父(母)子亲情并保护子女不受更大的心灵伤害。然而,在探望权纠纷中常常出现以下原因:
部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子女归自己所有,与对方无关,因此不允许对方探望子女。相对方有时也认为,子女归另一方所有,另一方应完全承担抚养教育责任,与自己无关,甚至主动断绝与子女的往来。
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出于报复和刁难心理,故意拒绝或设置障碍,甚至强行阻止对方探望子女。有些离婚诉讼中,一方希望对方承担抚养责任,但又想时常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对方则以不愿承担责任为由抵制。
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一时无法或不愿支付抚养费,对方则以不给抚养费为要挟,故意阻断子女与另一方父母的联系。
部分未成年子女在父母一方的教育下,对另一方产生错误认识,不愿接受另一方的关爱。
未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借探望子女的机会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导致对方拒绝再行探望。
根据现行《婚姻法》规定,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时间由离婚双方协议确定,法院应对协议内容进行审查以保障子女的利益。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然而,探望权的行使也涉及到抚养方和子女的利益,如果行使不当,可能会损害相关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在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履行过程中中止探望权,一旦中止的情况消失,应当通知当事人恢复探望权的行使。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