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5-28
在调解探视权时,应详细了解双方当事人的情况,包括离婚原因和矛盾焦点,这些与探视权有密切关系。审判人员应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探视权的特殊性,努力化解双方在探视子女方面的矛盾,制定可执行的调解书,而不是急于结案,忽略执行可能性,导致执行工作被动。
如果双方无法达成调解,法院可以根据法律判决。法律文书中不应过于详细地规定探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免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申请人无法实现探视权,同时也给执行法官带来操作困难。因此,法律文书中只需简单写明每月探视几小时即可。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探视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由法院确定。
探视权的执行涉及到未成年人的人身问题,应重视对双方当事人的疏导教育工作,使他们意识到离婚不会消除子女与父母的血缘关系,阻止对方拒绝探视对子女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探视权的执行具有特殊性,不仅需要对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进行工作,还需要关注双方亲戚、朋友、邻里等人的思想工作,这直接影响到探视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案件执行的社会效果。
探视权的执行申请与其他案件的执行申请不同,申请执行人在子女成年之前有多次探视申请的权利。如果被执行人一直拒绝履行义务,导致申请人不断申请执行,法院不断介入,将耗费双方无限精力,也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只有做好教育工作后,双方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履行权利和义务,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才能减少法院执行的工作量。
在探视权的执行中,明确不得将未成年子女直接作为被执行对象,不能采取将子女直接交付申请人探视或采取哄骗等强制方式将未成年人带到指定地点与申请人会见。为避免对子女造成不良影响,执行过程中一般不宜在探视时有法警或执行法官在旁跟随。只有在多次申请执行中,经过说服教育、宣讲法律、说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等手段仍无效果时,执行法官可以告知申请执行人通过诉讼程序改变探视方式或变更抚养关系,以更好地行使其亲权,维护子女身心健康和家庭社会稳定。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但如果在探视过程中出现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其探视权利。探视权的中止必须以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为法定理由。只有当父母的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不利时,人民法院才能中止探视权。
第一步是劝说当事人履行协助探视权的义务,通过多次申请执行对被执行人进行说服教育、宣讲法律、说明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等手段。如果劝说无效,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强制措施,但强制措施是针对当事人而不是孩子。如果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后仍无效果,执行法官可以告知申请执行人通过诉讼程序改变探视方式或变更抚养关系,以更好地行使其亲权,维护子女身心健康和家庭社会稳定。
探视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应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此类案件的执行。学校、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派出所以及抚养子女的父母所在单位应积极开展经常性教育,协助法院做好探视权的执行。执行机构可以设立由经验丰富的执行法官组成的探视权执行组,以总结经验教训,共同推进探视权的执行。如果自己的探视权无法实施,最好能与孩子的抚养方和平协商,采用平和的方式减少孩子受伤害的可能性。如果协商不成,可以考虑请专业法律人士调解,因为第三方的视角可能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