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1-2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应当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如果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应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如果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
因此,法定监护人不能随意放弃监护权,必须经过合理的理由和程序。
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对未成年孩子的监护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产生的,除非因死亡、或父母子女关系的依法终止、或监护权被依法剥夺外,任何人不得加以剥夺和限制。
无论离婚与否,父母双方都对孩子有监护权,并承担监护人义务。除非符合法定事由限制或剥夺监护权的情况,父母任何一方都无权放弃对孩子的监护权。
监护权不能随意变更,必须满足一定的情形。
目前实际生活中,监护权的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委托监护是指监护人委托他人代行监护职责的行为。委托监护是一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经过监护人委托和受托人接受委托的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受托人履行的监护职责由委托监护协议的内容决定。
约定监护是指法定监护人之间确定监护人的协议。约定监护与委托监护不同,因为委托监护是监护人与非监护人之间确定非监护人代行监护职责的协议,而约定监护中,根据当事人的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负责。在委托监护中,即使委托人将监护职责全部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仍不是监护人。监护人不能通过委托监护协议将监护人资格转让给他人,他人也不能通过委托监护协议获得监护资格。因此,即使在委托监护中,监护人的监护资格不会丧失。
委托监护和约定监护的发生对监护责任的担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委托监护和约定监护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