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29
根据《民法总则》的重大修改条文,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当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时,有监护能力的人按照一定顺序担任监护人: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有监护能力的人按照一定顺序担任监护人:
根据《民法总则》第二十七条的规定,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承担着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义务,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无条件成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只有在父母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情况下,其他个人或组织才能担任监护人。
根据《民法总则》第二十七条的第二款规定,除了父母之外,其他具有监护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也可以担任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这一规定在《民法通则》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如果互相推脱,都不愿意担任监护人,将导致监护无法设立,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因此,根据本条规定,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应按照顺序担任监护人,以防止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监护资格的人都愿意担任监护人,可以按照规定的顺序确定监护人,或者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监护争议解决程序处理,由相关部门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指定监护人。
如果依照规定顺序应当担任监护人的个人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监护人,或者认为其他具有监护资格的人更适合担任监护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监护争议解决程序处理,由相关部门根据各方面情况综合判断,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在具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指定监护人。例如,未成年人的祖父母作为第一顺位的监护人,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未成年人的姐姐条件更好,由姐姐担任监护人更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可以先与姐姐协商,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通过监护争议程序解决。但在法院依法指定监护人前,未成年人的祖父母不能拒绝履行监护职责。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监护意愿和能力的社会组织涌现出来。由社会组织担任监护人是家庭监护的有益补充,也可以减轻国家监护的压力。根据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愿意担任监护人的组织可以担任监护人。但是,监护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照顾,还涉及到被监护人财产的管理和保护,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法律行为,承担对未成年被监护人侵权行为的责任等。因此,愿意担任监护人的组织需要具备良好的信誉、一定的财产和工作人员等条件。这些条件需要在实践中严格把握,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根据《民法总则》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监护人由具有监护能力的人按照一定顺序担任:
该条款在《民法总则》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设立监护的成年人指的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包括因智力、精神障碍以及因年老、疾病等原因导致辨识能力不足的成年人。在进行成年人监护时,需要正确区分失能和失智的区别。失能指的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指的是辨识能力不足。只有失智的成年人才需要监护,而失能的成年人未必需要监护。此外,还应区分长期照护(护理)和监护的区别:从对象上看,照护的对象既包括失智成年人,也包括失能成年人;监护的对象则是针对失智成年人。从内容上看,照护仅限于生活上的照料和安全上的保护,不涉及人身权益保护的安排、财产的管理等事项;监护则涉及对失智成年人人身、财产等各方面权益的保护和安排。
根据本条规定,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分为以下几类:
以上是对《民法总则》第二十八条的解释与适用的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