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03
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是其父母。在未成年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拥有法定监护权。父母之间对子女的监护权是平等的,除非因死亡、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终止或依法剥夺监护权,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或限制监护权。因此,无论是否离婚,父母双方都有监护权和监护责任。一旦监护人被指定,就不能擅自变更。如果未经允许进行变更,原指定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都要承担监护责任。夫妻离婚后,孩子监护权的变更有以下三种情况:
如果现有监护人失去了监护能力,可以进行监护权的变更。
如果监护人有能力但不履行监护职责,也可以进行监护权的变更。
如果监护人失去了监护权,同样可以进行监护权的变更。
监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一切合法权利,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监护人是指根据法律对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指的是年龄不满18周岁的公民,即《儿童权利公约》所定义的儿童。监护权是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权利。
监护既是监护人的义务,也是监护人的权利。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履行尽职尽责的责任,仅靠爱心是不够的。监护人需要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知道如何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同时,监护人还需要了解未成年人的主要合法权利,以及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一名合格的监护人。
监护权中的人身监护权与亲权中的身上照护权基本相同,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未成年人不能随意离开监护人指定的住所和居所。这个权利由监护人行使。对于精神病人也是如此。
当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被人劫掠、诱骗、拐卖或隐藏时,监护人有权要求交还被监护人。
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不能独立行使身份行为和独立决定身上事项,必须经监护人同意后才能行使。例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职业的许可和法律行为的补正等,都需要监护人代为处理。
监护人应当为被监护人提供扶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和医疗费等费用,这是源于亲属权的义务。但如果被监护人拥有财产,监护人就不需要承担这项义务。
对于未成年人,监护人有权和义务对其进行监督和教育,这与亲权的内容相同。对于精神病人,监护人的监督权利和义务有特殊内容,除了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还需要监督精神病人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如果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监督不力,导致被监护人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监护人应承担赔偿的责任。
根据具体情况,监护人需要对精神病人进行特定的护养和救治,促使其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