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1-15
监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设立专人保护未成年人和成年精神病人的利益,监督其行为并管理其财产的法律制度。
法定监护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的范围和顺序的监护形式。法定监护人可以由一人或多人担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6条第1款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其法定监护人。父母享有对子女的亲权,自然成为第一顺位的监护人。当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监护人的顺序依次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兄姐、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父母单位以及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民政部门。成年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顺序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
法定监护人的顺序确定后,前者在后者之前担任监护人具有优先权。然而,如果前一顺序的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或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人民法院有权从后一顺序中选择更合适的监护人。
监护权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一切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抚养权是指父母对子女的一项人身权利。抚养权根据子女的婚生与非婚生情况进行区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权得不到充分保障。
监护权属于亲属法中的身份权,更强调国家对个人的强制性以及个人对家庭和社会利益的服从性。因此,从公法的角度来看,监护权更具有义务属性。
抚养权通常被视为一种义务,但它也是一种权利,并且与人身权利密切相关。抚养权基于血亲关系(包括拟制血亲)而产生。
在民法上,权利和义务一般是相互对等的,但抚养权是个例外。生父母不履行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并不能成为亲生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理由。抚养权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血亲关系而产生的。
我国法律对抚养权没有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主体有资格行使抚养权,抚养权人之间的优先顺序,抚养权人的范围以及抚养条件等。目前,只有《婚姻法》规定了必须“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这一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