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6-09
违法行为是指配偶一方实施了禁止性行为,导致离婚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只有违法行为符合法定的四种情形之一,才能获得损害赔偿。这四种情形包括:
(1) 重婚: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违法行为。
(2)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3) 实施家庭暴力: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给家庭成员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4)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虐待是指经常以打骂、侮辱、强迫劳动、限制自由等方法迫害、折磨、摧残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行为;遗弃是指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的行为。
离婚损害赔偿需要违法行为的主观过错,即故意形式。配偶的一方在主观上有意违反婚姻法规,明知合法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合法的配偶身份利益不容侵犯,却实施婚姻法禁止的行为。过失在离婚损害中不起作用。根据婚姻法的立法意图,判断离婚是否有过错应以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情形为依据,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对损害行为人实行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方提起离婚损害赔偿,只需证明损害行为人实施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四种情形之一的行为,即可推定损害行为人主观上具备过错的故意。如果损害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应承担赔偿责任。
(2) 对无过错方实行行为法定原则:无过错方提起赔偿,若没有实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四种情形之一的行为,即便有其他导致离婚的行为,也按照行为法定原则认定其无过错。
违法行为直接导致法定损害结果的出现,即婚姻关系破裂而离婚。只有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才能提出离婚损害赔偿。如果违法行为造成对方财产、身体或其他损害,但没有导致离婚,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不能提起离婚损害赔偿。同样地,如果离婚的原因不是婚姻法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引起的,也不能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这是因为婚姻法要求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是有法定的原因造成法定的损害结果。
在离婚诉讼中,如果要求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就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支持对方的指控。收集离婚赔偿的证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过错行为人承认错误的文字记录或口头陈述。
2、由过错方所在的居(村)委会或其所在的单位出具的证明,证明其与他人同居或与他人以夫妻名义相称共同生活。
3、由婚姻登记机关出具的证明,证明其与他人结婚。
4、有关机构如医院出具的证明,证明受到家庭暴力的诊断或伤情鉴定书。
5、由人民法院作出的构成虐待罪、遗弃罪或其他家庭暴力犯罪的刑事判决书。
6、邻居的证词。
7、能证明一方有过错事实或行为的照片。
8、司法行政、执法机关的相关记录等。
在收集证据时,应遵循法律允许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向了解真相的单位、组织、人员询问、收取证词、记录、凭证等。例如,可以拍摄家庭暴力伤害后的照片、X片等,收集医疗机构诊断受害人因长期家庭压力患上忧郁症的病历。如果可能,还可以请相关证人出庭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