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17
重婚行为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两种。法律上的重婚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事实上的婚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的事实婚姻是指男女双方在主观上具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狭义上的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未经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根据《婚姻法》的规定,重婚行为被列为损害赔偿的事由,要求过错方承担赔偿责任。法律上的重婚是指当事人采取欺骗手段或方法取得婚姻登记机关的登记,法律予以认可。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一夫一妻制度。根据《刑法》第258条的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将被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与重婚行为相比,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区别在于是否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然而,在这种情形中,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的时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学者认为最高司法机关应在审判中积累经验并作出相关的司法解释,以便法官进行裁量。然而,我认为这样做可能会给实施违法行为的过错方留下漏洞。如果法律规定已婚配偶一方与婚外异性共同生活一个月视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那么过错只与婚外异性同居20天、25天等时间有关。这种行为虽然不足以达到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标准,但却足以导致婚姻双方感情破裂而离婚。这样的规定无法体现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保护无过错方利益的目的。
实施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家庭暴力被视为家务事,很难得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有人甚至认为丈夫打老婆、家长打孩子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受到"家丑不可外扬"观念的影响,家庭暴力通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久而久之,会导致婚姻关系破裂。
虐待是指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经常故意地折磨、摧残家庭成员,使其在肉体或精神上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遗弃是指家庭成员中负有赡养、抚养、扶养义务的一方对需要赡养、抚养、扶养的另一方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对于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情节严重的构成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60条的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将被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虐待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将被处以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据第261条的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种婚姻家庭中的侵权行为,应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行为的违法性是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条件。根据《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主要指实施与他人重婚、非法同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意图杀害家庭成员等行为,这些行为触犯刑法并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也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行为。
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是构成损害的前提条件。无论损害后果是否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只要对受害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造成了伤害,都构成了损害事实。在离婚案件中,有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了婚姻关系破裂,无过错一方由此受到财产和非财产上的损害。离婚财产上的损害范围仅限于无过错配偶一方因离婚而遭受的现有财产权益损失。离婚涉及的非财产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有因果关系的存在是指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果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但在离婚案件中,主要指配偶一方实施的重婚、非法同居、虐待、遗弃等违法行为是导致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破裂、离婚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无过错配偶一方遭受财产和非财产损害的直接原因。
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是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主观因素,反映了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心理状态。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主观态度。在侵权行为中,过错程度的划分不影响行为人承担的民事责任。在离婚案件中,离婚损害赔偿以配偶一方有过错为主观要件。行为人的过错是指实施违法行为的配偶主观上故意违反婚姻法或其他法律的过错,包括重婚、非法同居、虐待、遗弃等离婚原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