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5-20
离婚协议中涉及房产分割的纠纷,需要注意银行对变更主贷人或减少共同抵押人的同意。如果贷款周期较长且还款额较高,银行一般不会同意变更主贷人或减少共同抵押人,除非提供担保人或其他担保措施。
在办理银行贷款变更手续时,银行要求双方到场,如果一方不到场,可以委托代理人委托办理变更手续,但需办理公证。
如果不涉及银行贷款,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产权变更手续时,夫妻双方均要到场。
离婚协议的签订重要,但执行更为重要。离婚后双方应以诚信为本,但在很多情况下,一方不履行离婚协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离婚协议中应明确一方没有履行义务的惩罚措施,以促使其履行义务。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夫妻共有房屋属共同共有财产,因此,离婚后原共有房屋产权的归属人不需要缴纳契税。
离婚协议中应明确共同存款的数额、存款人以及存款所在银行。如果给付义务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可以通过法院起诉,并查明存款的支取情况和去向。
对于银行存款的处理,约定“各自名下的存款归各自所有”有利有弊。若一方有未知的存款,约定后即使对方知晓也难以要求分割。为达到公正公平的目的,律师建议在离婚协议中详细列出双方名下的银行存款情况。
离婚协议中,应明确股票的股东代码、账号以及在哪个证券交易所开户,以便查询股市信息。
对于请他人代为持有股票的情况,律师建议制定必要的条款让代持人签字,或者制定一个关于股票情况的协议由三方签字。
夫妻一方在公司拥有股份时,可以约定一方持股并给予另一方对价补偿。但必须符合《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对于夫妻共同财产中以一方名义在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额,可以通过协商一致转让给另一方。若过半数股东同意且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公司股东。若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但同意以同等价格购买,法院可以对转让所得财产进行分割。若过半数股东不同意转让且不同意以同等价格购买,该股东的配偶可以成为公司股东。
一般情况下,后签订的离婚协议优于先签订的协议。若争议内容在后签订的协议中有处理,后签订的协议优于先签订的协议。
离婚协议中对给付金钱义务的约定,可以加上逾期不支付的罚息规定,以促使给付义务人按期履行义务。
离婚协议中应明确抚养费给付期限,一般到孩子18岁或独立生活为止。若父母对抚养期限没有约定,适用法定的高中教育阶段完毕后。若父母对抚养期限有明确约定,适用约定。一次性支付孩子抚养费的情况往往不被法院支持,需双方协商一致。
离婚协议中应明确探望权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每月探望的次数不宜过多,遇到特殊情况可由双方约定。孩子10周岁以上,探望的时间和方式可听取孩子的意见。
离婚协议中应明确约定有义务迁出方不履行迁出义务的惩罚措施。如女方在离婚手续办理完毕的3个月内不能自行将户口迁出,应向男方支付不便补偿。若男方因女方户口不能迁出对房价产生影响,女方应赔偿差价部分。
离婚协议中应明确约定遗漏财产的分割方式,以避免纠纷的发生。
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3l条的规定,当事人根据《婚姻法》第47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当事人发现之次日起计算。因此,离婚后发现财产遗漏可以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离婚后财产纠纷诉讼。
协议书中一定要体现双方离婚的真实意思表示,子女抚养问题的协商结果和财产分割及债务的分担说明。一般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离婚协议书就是合法有效的。这项法律规定旨在保证协议离婚的简便省时,同时又可解决离婚后的重大问题,是切实可行的。
然而,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离婚时两人情绪不稳定,急于结束不幸福的婚姻,而草率地签订一份离婚协议书。离婚之后,其中分配利益较少的一方当事人就会后悔,想重新分割财产或重新确定子女的抚养权。此时,就欲推翻原签订的离婚协议书,但由于原来签订离婚协议的意思表示不符合法定的意思表示不真实的范畴,即使没有被欺诈、胁迫或重大误解等情况,若原离婚协议书签订得较为简易,即使对其中的某些财产分剖约定理解不同,也很难得到法院重新进行离婚条件认定的法律后果。
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由于离婚双方有过夫妻名分,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可能还育有子女,在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除了纯粹的利益考虑外,常常难以避免地包含一些感情因素。因此,人民法院在确认协议可撤销或变更时,不能轻易将协议中一方放弃主要或大部分财产的约定认定为显失公平或重大误解,而予以撤销或变更。
同时,在判断是否存在“乘人之危”的情况时,也应谨慎。不宜将急欲离婚的一方在财产上做出让步视为另一方乘人之危的后果,只有在一方利用他方生产,行为能力受限而监护人监护不力等情况下,迫使他方签订明显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协议,才可认定为乘人之危。
此外,对于在胁迫行为下签订的问题,若一方不能举证证明另一方在签订协议时存在胁迫的事实,即无法举证,则法院很难认定。因此,在面临胁迫情况时,当事人应及时采取行动,如报警或采用其他方法取证,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