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5
在离婚前,一方或双方可能拥有私房或公房。当这些房屋发生拆迁时,如何分配拆迁利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案例一:
在这个案例中,男方父母拥有一处公有住房,男方作为承租人。此外,男方单位又分配了一处公房,该房屋由原告、被告和他们的儿子作为受配人。离婚前,原告和被告一直居住在男方父母的公有住房内,而增配的房屋被出租。
在离婚调解书中,原告提出增配房屋归女方所有,并支付给男方折价款45万元的要求。离婚后,女方继续居住在争议房屋内,男方居住在增配房屋内,并分别支付租金。
后来,争议房屋发生了拆迁。女方提起诉讼,要求分割拆迁利益。
法院判决认定,由于女方在争议房屋内有户口,并在离婚前后一直实际居住,离婚时未表示放弃拆迁利益,因此女方有权分得拆迁利益。法院判决被告给付原告拆迁补偿款。
在婚姻存续期间,如果房屋属于私房且发生拆迁,离婚后一方主张拆迁利益是否可得到支持。
案例二:
在这个案例中,原告与被告之子结婚后,共同居住在被告名下的私房内。后来,该房屋发生了拆迁,安置了三套房屋,其中一套登记在被告名下,原告与被告之子继续居住。离婚后,原告主张该房屋的居住权。
法院认为,私房已于2002年登记在被告名下,原告一直未主张权利。即使存在安置利益,被告同意将安置房登记在自己名下,视为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此外,离婚后,原告与被告的亲属关系不存在,因此对被告名下的房屋不存在居住权。
如果拆迁的房屋是婚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离婚时一方主张分割拆迁利益是否可得到支持。
案例三:
在这个案例中,拆迁房屋是在婚前建造的,立基人口包括父母、被告和其他兄妹及祖母。离婚后,原告主张分割这套房屋。法院判决房屋归原告所有,并给付被告折价款。
如果拆迁的房屋是离婚后一方出资购买的,但物权归属未转移,离婚一方主张拆迁利益是否可得到支持。
案例四:
在这个案例中,原告和被告在婚姻存续期间购买了一处房屋,但物权归属未转移。拆迁后,房屋权利发生了转化,由夫妻共同财产转为被告与第三方的安置对象。因此,原告主张对房屋的共同所有权成立。
如果拆迁的房屋属于案外人的私产,拆迁补偿按人头固定平方计算。离婚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补偿。
案例五:
在这个案例中,原告拥有一处私房,拆迁时安置了九个人,每个人获得30个平方米的安置面积。尽管争议房屋没有登记在原告名下,但由于原告的人口因素,被安置了30个平方米。法院支持原告按市场价格给予补偿的要求。
对于农村宅基地房屋,如果不是建房出资人,作为登记的立基人口,有权主张分割拆迁利益。
案例六:
在这个案例中,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婚姻关系已经解除,拆迁房屋是由被告的父母出资建造的。尽管原告与被告在宅基地房屋内共同居住,但由于原告不是建房出资人,因此无权主张拆迁利益。
如果农村宅基地房屋是在婚姻存续期间建造的,但离婚时没有户籍在册,户籍性质为居民,离婚后主张拆迁利益可能不会得到支持。
案例七:
在这个案例中,离婚后,原告主张拆迁宅基地房屋的利益分割。然而,由于两原告都不是农业户口,且户籍未迁入宅基地房屋,因此两原告无宅基地使用权。被告在宅基地房屋拆迁前已转为非农业户口,因此也没有宅基地使用权。因此,原告对拆迁房屋的利益分割要求没有法律依据。
以上案例分析了离婚后拆迁利益的分配问题,并根据法律规定和相关判例进行了评价。对于离婚案件中的拆迁利益分配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