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0
行政机关的责任承担
根据行政诉讼程序,行政机关作为被告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偷拆”行为并非行政机关所授意,行政机关可在行政诉讼结束后以拆迁方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向施工方寻求赔偿。
只要原告能提供相应的征地公告或征收决定公告,证明该地是某地方政府在实施征地拆迁,即使该地方政府不承认“偷拆”是其实施,一般法院也会认定“偷拆”的法律后果应由该地方政府承担。
误拆行为是指征收方错误地拆除尚不应强制拆除的房屋,从主观上看似乎是过失,即一时疏忽拆错了。然而,被征收人需要明白的是,“误拆”实际上是强拆的一种变种,这里的“误”实际上是借口。需要注意的是,征收方在拆除房屋前需要依法进行确认程序,包括确认房屋所有权人以及是否搬出屋内财产等。这个准备过程如此繁琐,怎么会轻易出现错拆、误拆的情况呢?在实践中,这种误拆多发生在需要拆除的房屋相邻的房屋上,即被机械“带倒”,这更加令人怀疑,到底是一时疏忽导致带倒,还是纯粹故意为之,然后以不慎带倒为借口呢?
对此,被征收人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事前要守房,确保家中有人,邻里互助,在第一时间阻止误拆的发生;事后要立即提起法律程序,要求征收方恢复房屋原状。如果无法实现,只能争取尽快签订补偿协议离开或提起被动的国家赔偿程序。
偷拆行为是指征收方趁被征收人不备偷偷拆除房屋的行为。由于没有履行强制执行程序所必需的现场告知、清点屋内财物等法定程序,因此百分之百违法。这种情况的法律事实是清楚的,无需过多分析。被征收人只需做好守房工作,尽量避免征收方的“偷袭”,特别是在容易放松警惕的时段,如早上和出门遛弯时。
帮拆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名词,它出现在腾退拆迁这种特殊的征收模式中。我们之前已经多次讨论过这类项目的特点,这里不再赘述。由于村委会在这类项目中的介入较深,村民自治容易成为争议点。当被腾退的人拒绝签订协议搬迁时,村委会可能会采取“发动群众斗群众”的方式,鼓动其他村民或组织一些“不明身份人员”来“帮助”解决腾退困难户的拆除问题。等到拆除完成后,他们会说这是村民自治,是民意,与项目方无关。这时,被征收人只能被迫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无法通过行政诉讼途径寻求救济。应该说,这种情况是严重违反法治状态下的畸形怪胎,应该尽快受到法律法规的规制。否则,互相帮助的做法将严重侵害公民的物权利益,公平合理的补偿也将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