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6-17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因为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他本人或他的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并且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并且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可以指定辩护分为两种情况:法院可以指定辩护,也可以不指定辩护。无论是否指定,都是合法的。具体来说,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但具备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
应当指定辩护是指法院必须为被告人指定律师作为辩护人。如果不指定辩护人,在没有辩护人参与诉讼的情况下开庭审理,将违反程序正义。具体来说,如果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但具备以下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
强制辩护是辩护制度的一种形式,是辩护制度功能的重要实现方式。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强制辩护制度,但应根据程序正义理论和宪政理论的精神进行构建,以保护宪法基本权利。
强制辩护与指定辩护是不同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指定辩护。一般来说,指定辩护是指被指控人因为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无力聘请辩护人,法院为其指定辩护人。指定辩护可以分为任意性指定和强制性指定。强制性辩护是指定辩护的一种形式。法院免费为被指控人指定辩护律师是国家提供法律援助的一种形式。因此,在刑事诉讼领域,指定辩护、法律援助和强制辩护这三个概念在内容上存在交叉性,强制辩护的性质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从以上概念的比较来看,强制辩护是一种国家的强制权,其目的是救济性的,强调国家权力属性,具有不容置疑性。对于能力有缺陷的诉讼参与人提供帮助是国家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程序上的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保证和基础,辩护权应当是嫌疑人的固有权利,国家有义务在其权利可能缺失的情况下进行补正。救济权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权利,对于救济的对象来说具有可选择性。强制辩护与任意性指定辩护的区别在于此,也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建立强制辩护制度是国家公正理念在辩护制度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