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中伤和泄露隐私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网络侵权 > 网络人格权法律知识

造谣中伤和泄露隐私的行为构成犯罪吗?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5-28

 
372684
在现实生活中制造、散播谣言的行为是非常多的,而有些人制造谣言的目的是造成公众恐慌或者对他人进行中伤,那么造谣中伤和泄露隐私是不是属于犯罪?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的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侮辱罪和诽谤罪的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况除外。对于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上述行为的情况,《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了具体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1.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2. 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在信息网络上散布;3.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并且情节恶劣。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的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可以根据以下情形进行认定:1.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2. 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3. 在过去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并且再次诽谤他人;4.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综上所述,制造谣言对他人中伤并且泄露他人隐私的行为,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将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这些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也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因此,我们应当遵守法律,不参与和传播造谣中伤和泄露隐私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延伸阅读
  1. 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追诉时效期限
  2. 未满18周岁的犯罪是否适用死刑?
  3. 开设赌场有前科怎么判
  4. 网络犯罪的法律规定
  5. 适用数罪并罚的情形及方法

网络侵权热门知识

  1. 贩卖毒品罪的判处标准及量刑规定
  2. 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 网络编辑转载违法后果及法律焦点
  4. 数罪并罚的具体情形
  5. 错证驾驶是否构成刑事犯罪
  6.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7. 网络侵权的物证及其重要性
网络侵权知识导航

侵权纠纷解决方案

  1. 职务侵权纠纷
  2. 因建筑物倒塌而发生的侵权纠纷如何救济
  3.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致人损害如何维权
  4. 义务帮工人在帮工过程中遭受损害如何维权
  5. 网站等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律师函该如何应对
  6.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7.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处理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