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7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定罪数额为五千元。涉嫌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情况包括: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以及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目前,在办理故意毁坏财物案件时,对于犯罪数额的认定存在多种观点。不同的认定方式会对案件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错案。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犯罪数额的认定观点:
这种观点依据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根据侵权责任法第19条和民法通则第117条的规定,损害他人财产应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其他方式计算,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然而,这种计算方式在故意毁坏财物罪中存在问题,因为犯罪数额主要体现为社会危害性的衡量,而恢复原状所需费用具有主观性和变动性。
这种观点强调了恢复和毁坏之间的区别,主要考虑了材料费的综合成新率与残值之差。然而,这种计算方式仅适用于被损害财物被更换为新商品的情况,并且仍然存在主观性和变动性的问题。此外,当恢复原状所需费用大于财物本身价值时,按照该公式计算不合理,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
这种认定方法认为被毁坏财物的犯罪数额应为原值减去残值。尽管这种方法未被司法实践和规范文件确认适用,但在理论和观念上没有争议。对于无残值的情况,犯罪数额的认定没有争议。对于有残值的情况,应将被毁坏财物的原值减去残值来确定犯罪数额。财物的原值和残值的认定并不难,只需考虑被毁坏部分的直接价值减损以及财物整体功能的下降或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