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8-07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是指患者及其亲属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或者差错,并因此造成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事实,从而引发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诉求的民事权益争议。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只要行为人的过错造成了他人人身、财产等民事权益损害,受害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并没有限定这种损害的类型和程度。因此,患者方只要认为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侵犯了其生命、健康及财产等民事权益,并造成了损害事实,即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此类纠纷既包括医疗事故引起的民事赔偿,也包括医疗事故之外的其他医疗损害引起的民事赔偿。
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质确定为侵权责任,也着重强调“过失”在医疗事故责任构成要件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我国侵权行为法中最基本的归责原则法律精神,充分体现了法律对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
从有利于受害人进行选择的原则出发,也应选择侵权责任来确定医疗损害的民事责任性质, 医疗损害侵害的是作为患者的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这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即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按照这样去理解和认识问题,更便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一些民法原则处理案件,有利于保护患者的权利。
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应选择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还有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选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侵权之诉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并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违约之诉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同时也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于医疗机构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日用品等和具有商业性质的服务如餐饮、住宿等发生的纠纷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审判实践中产生争议最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6日颁布的《通知》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此条规定明确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适用关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侧重医疗行政管理关系,对于出现的医患纠纷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后构成医疗事故的,在行政上如何进行赔偿作出了具体规定。因此,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在尚没有其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当参照执行。但毕竟是“参照执行”,而不是“必须执行”,所以,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时并不仅限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而应当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作为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主要适用法律规范,特别要体现民法基本原则和归责原则的适用。
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选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司法解释,主要用于人身损害赔偿类案件,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也是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的参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虽然比以往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更加细化和完善,也更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所体现的基本法律精神,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毕竟只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仅仅只是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医疗事故的等级及其处理的行政性法律规范,不属于民事实体法律规范。
医患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应当适用民事实体法律规范来调整。由于我国民法典尚在制定之中,现在暂无侵权行为法,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仅有原则条款,而没有涉及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相关侵权行为法的具体规定。
因此,应当参照行政法规执行,但应当在充分体现民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参照执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只对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案件赔偿进行了界定,仅仅只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发生后行政调解解决纠纷的手段之一。大量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还是需要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并且《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赔偿标准和数额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因此,从医患关系性质和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性质出发,首先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调整范围涵盖了所有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适用并不排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参照适用,因为现阶段立法的局限性导致尚无侵权行为法来调整医患类纠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不违反民法精神和与民法立法精神相一致的内容,均可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细化,完全可以参照适用。
从我国立法的宗旨和所体现的法律精神来看,选择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更有益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终极目标。
因此,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在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相关司法解释,坚持过错赔偿,不以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作为医疗机构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同时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上,由于法律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可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细化,参照适用。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应参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因为这些司法解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细化,是专门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也应选用,实行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的基本法律统一适用,又在赔偿标准和数额上的法律适用上实现了赔偿内容的相对统一,有利于充分保护患者方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