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5-07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导致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下面将详细介绍重大误解的表现形式。
当合同性质发生误解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发生重大变化。例如,误将买卖视为赠与或将赠与视为买卖,将补偿贸易或来件装配误认为涉外货物买卖,将借贷合同误认为借用合同等。这样的误解完全违背了当事人在订约时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应视为重大误解。
对对方当事人的选择自由是合同自由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不会对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只要对方同意订立合同并自愿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就应按照合同履行。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也可构成重大误解。特定身份的合同,如承揽、委托、演出、约稿等合同,注重相对人的技能、信用、资历、身份等情况下,对对方发生误解将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在加工承揽合同中,如果将甲公司误认为乙公司而签订了合同,当事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
如果标的物的质量直接涉及到当事人订约目的或重大利益,对质量发生误解可以构成重大误解。例如,误将复制品当作真迹出售或购买,误将钻石当作普通石头出售。然而,如果仅对标的物的非主要功能或效用产生了误解,而对质量本身没有发生误解,不应视为重大误解。
对同类物品不同品种、规格的误解,特别是对标的物品种、规格的误解,应视为重大误解。例如,误将茅台酒当作二锅头购买,这实际上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即标的本身发生了误解。
对价款或者报酬的误解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误将仅值100元的标的物当作1000元的商品。然而,在订约时对价金没有发生误解,但在履约时一方因过失向另一方多交付价款和酬金,此种情况并非对合同本身发生误解,因此不应按重大误解撤销合同,而应按照不当得利处理。
除上述情况外,对标的物的数量、包装、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等内容的误解,如果未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或订约目的的实现,一般不应视为重大误解。具体确定重大误解时,需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因素,并对当事人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别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