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2-15
违法强拆农村房屋的赔偿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是否取得拆迁许可证。征地拆迁是指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在依法批准将集体所有土地征为国有后,对原集体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强制拆迁并给予补偿的行为。因此,拆迁活动必须经过政府批准。如果缺少政府的批准,强拆行为就只能视为开发商的个人行为,与拆迁无关。
农民在“先裁决、后诉讼”的纠纷解决流程中,只能接受补偿而不能要求赔偿,这是因为他们出于对公共利益以及国家公权力的让步。然而,当开发商出于一己私利而强拆农村房屋时,农民没有理由仍然以“拆迁”之名作出让步。
在违法强拆农村房屋类案件中,当事人通常对房屋的赔偿标准存在争议。原告农民一方认为,应当按照被拆房屋所在地区的商品房平均价格来确定其损失;而违法强拆的被告一方则认为,仅应按照动拆迁补偿政策予以补偿。
目前,法院对此类案件的裁判并不统一。有的法院按照商品房价格确定赔偿金额,有的法院按照动拆迁政策确定赔偿金额。这种执法标准的不统一容易引发被强拆农民的相互攀比,进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从司法和立法两个层面来考量。
法院以动拆迁政策来确定赔偿标准较为适当。由于我国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实行限制流转政策,农村房屋的流转市场没有形成,也没有可供司法机关参考的市场价格。此外,农村房屋和城市商品房的价值差异较大。被告强拆原告房屋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根据侵权行为法的一般赔偿规则,被告只有义务对原告实际遭受的损失进行赔偿,没有超额赔偿的义务。虽然原告被强拆房屋的价格难以确定,但相同面积商品房的价格显著超出原告被强拆房屋价格,法院以相同面积商品房计算赔偿金额则违背了等额赔偿原则。因此,法院套用拆迁政策的标准计算原告的损失是适当的。
尽管这一处理结果从司法层面来讲无可争议,但其效果并不理想。无论被告是否取得拆迁许可证,无论被告是否与原告进行了充分协商,最终的结果都是按照拆迁补偿政策进行赔偿。拆迁补偿政策所确定的补偿标准是以拆迁人依法进行拆迁为前提条件的,因此补偿金额明显低于依据普通侵权行为计算的赔偿金额。现行法律的规定使得侵权人得以以拆迁之名行侵权之实,这实际上是对被告侵权行为的纵容。长此以往,拆迁人将漠视拆迁法规和拆迁政策中的程序性规定,被强拆人的利益也将无法得到保障。
立法者在城市房屋拆迁立法中热情投入,但忽视了农民权益的维护,导致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无法依法处理。针对农村房屋拆迁活动的立法状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农村房屋被违法强拆所遭受的损失远大于消费者因经营者缺斤短两所遭受的损失。因此,针对违法强拆行为,应当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使侵权人付出更大的成本。
违法强拆农村房屋的行为应当受到精神损害赔偿的规范。被强拆的房屋不仅仅是物质损失,还可能包含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在司法实践中,农民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求较少,立法者应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并在个案审理中向农民释明。
对于敢于违法强拆农村房屋的行为人,应引入刑事责任进行规制。违法强拆行为符合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对其进行刑事处罚。此外,要明确单位能否成为此类犯罪的主体,以便对幕后的老板进行处罚,从根源上杜绝违法强拆行为。
在违法强拆农村房屋类案件中,房屋面积的确认常常是审理的难点。农民提供的宅基地使用权证通常只能证明房屋的占地情况,不能证明具体的建筑面积。此外,农民在建房时超出审批面积的情况也很常见。因此,法院确定房屋的补偿价格存在一定困难。